车尘蔽重城,俯首但阛阓。
谁知达观亭,自与空阔对。
青山接檐楹,白塔见云外。
迢遥眼界净,妙处心境会。
平生九垓期,洗耳听天籁。
一为簿领缚,局促无可奈。
每凭君家栏,旷若解铃釱。
跻攀得遐瞩,顿觉天宇大。
颇惭北山移,欲赋楚台快。
泰然发天光,闲目了无碍。

【注释】

1.达观亭:在潘叔玠(字叔玠,号北山)家宅之东。

2.车尘:指车马扬起的尘雾。

3.重城:重重的城墙。

4.俯首:低头。但:仅。阛阓:市肆。

5.谁知:哪里知道。

6.自与:自然与……相对。空阔:空旷开阔。

7.青山:青山翠绿,色彩明快。接檐楹:连接屋檐和柱子,是建筑的一种手法。

8.白塔:白色的佛塔。云外:云端之上。

9.迢遥:遥远。眼界净:视野开阔。

10.妙处:精妙的地方。心境会:心情随之而变。

11.九垓:古代对天上最高处的称呼,此处借指极远的境界。

12.洗耳:比喻摒弃世俗,清静无为。

13.一为簿领所束缚:被官府事务所困扰。局促:局促不安,形容拘束、拘谨。

14.局促无可奈:无可奈何地局促不安。

15.君家栏:你家中栏杆。

16.旷若解铃:像解开绳结那样自在,喻意心胸开阔。

17.跻攀:攀登。遐瞩:远处眺望。

18.天宇大:天地广阔。

19.颇惭:很惭愧。北山移:比喻自己的学问、见识不如北山先生(晋代高士)。楚台:楚国的台榭,这里指楚辞中的《招隐士》中“登高望所思,忽漫不知所如”之意。

20.泰然:安然、泰然。发天光:发出自然的光芒。

【赏析】

这首题画诗是诗人在一次游览潘叔玠家的达观亭时有感而作的。潘叔玠(字叔玠,又号北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画以淡雅见长,尤擅山水画。

第一联:“车尘蔽重城,俯首但阛阓。”这两句描写了作者来到潘叔玠家后所见的景象,车来尘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市井繁华景象。诗人通过“车尘”一词将行人络绎不绝、尘土飞扬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的都市热闹非凡、喧嚣繁忙的氛围。“俯首但”,则进一步描绘出了人们低头匆忙行走的状态,给人一种急匆匆赶路的感觉。而“阛阓”则是指市场、商店等热闹的商业场所,在这里也暗示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时代背景。整联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景,还透露出作者对于这种繁华景象的淡然处之的态度。

第二联:“谁知达观亭,自与空阔对。”这两句则是作者对前一联的回应,表达了他对达观亭独特景观的喜爱之情。这里的“谁知”意味着作者原本并不了解或不以为意达观亭的存在,但当他真正看到并感受到它那空阔宁静之美时,才恍然大悟,为之倾倒。“自与空阔对”则直接点明了达观亭的特点,即它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宁静、超脱的美态,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达观亭美景的赞美之情,还揭示了他内心追求自由、超然的心态。

第三联:“青山接檐楹,白塔见云外。”这是对达观亭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诗人以“青山”、“白塔”作为画面的主体,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景画面。其中,“青山”象征着坚韧、挺拔的品质,而“白塔”则代表着纯洁、高洁的精神风貌。它们与达观亭的檐楹相连接,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美好世界之中。

第四联:“迢遥眼界净,妙处心境会。”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达观亭美景所引发的感慨与联想。“迢遥眼界净”意味着放眼望去,视野变得无比开阔,心灵也得到了净化。这里的“眼界净”不仅仅是指视觉上的开阔,更是心灵上的一种升华和洗涤。而“妙处心境会”则表明当诗人站在达观亭上,面对如此美景之时,他的心灵深处便产生了共鸣,领悟到了其中的奥妙之处。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达观亭的优美景色给作者带来的愉悦感受,还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以及艺术的独特感悟。

第五联:“平生九垓期,洗耳听天籁。”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反思与总结。“九垓”在这里指的是极高之处,象征着诗人追求的高远目标。而“洗耳听天籁”则表示诗人愿意放下世俗纷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那份纯净、宁静的美态。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期待。

第六联:“一为簿领缚,局促无可奈。”这两句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由于官场的压力和束缚,他无法摆脱那些琐碎繁杂的事务,只能局促不安地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这里的“局促”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作者被琐事缠身、无法舒展身心的状态,而“无可奈”则表达了他对这些烦恼事无能为力、感到无奈的心情。这两句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最后一联:“每凭君家栏,旷若解铃釱。”这两句则是诗人站在潘叔玠家的栏杆旁所发出的感慨与思考。诗人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自然以及艺术的独特感悟。他认为,每当他站在这个位置上,都能豁然开朗、心境开阔,就如同解开了心中的纠结一样。这里的“解铃釱”寓意着摆脱烦恼、化解困惑的意思。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感慨,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潘叔玠家达观亭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思考,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和丰富的诗意意境。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