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来南溪,池塘几春草。
结茅依云端,爱此山回抱。
奇峰七十二,罗列景逾好。
岂殊谢公窗,澄江更萦绕。
孤城千家邑,一目可尽了。
植葵思夏深,种菊待秋杪。
物华静中见,至理得深造。
东山与鲁郊,底用评大小。
平生丘壑心,计拙讵能巧。
亭皋远俗客,曳杖日频到。
箪瓢乐未改,在涧槃亦考。
况有吾人诗,飘然异郊岛。

自我来南溪,池塘几春草。

结茅依云端,爱此山回抱。

奇峰七十二,罗列景逾好。

岂殊谢公窗,澄江更萦绕。

孤城千家邑,一目可尽了。

植葵思夏深,种菊待秋杪。

物华静中见,至理得深造。

东山与鲁郊,底用评大小。

平生丘壑心,计拙讵能巧。

亭皋远俗客,曳杖日频到。

箪瓢乐未改,在涧槃亦考。

况有吾人诗,飘然异郊岛。

【注释】

(1)南溪:即南溪县,在今四川省宜宾市境内,属四川省宜宾市。

(2)“自”句:从我来到南溪以后,池塘里已经有几棵春草了。

(3)“结茅”句:我在山顶上结茅为屋,喜欢这里山环水抱的景色。

(4)“奇峰”四句:山势奇特,山峰众多,排列整齐,景色更加优美。

(5)“岂殊”句:哪像谢安在东晋时,把庭院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门前的江流曲折环绕。

(6)“孤城”二句:这座孤城是一座县城,从这里一眼看去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

(7)“植葵”二句:种植葵菜,思念夏天的到来;种植菊花,期待秋天到来。

(8)“物华”四句:大自然的美景在静静地展现着,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极其深刻的。

(9)“东山”二句:东边的泰山和西边的鲁地,哪里值得去比较大小呢?

(10)“平生”四句:我一辈子爱好山水田园,虽然计谋不够巧妙,但也不能算作奸诈。

(11)“亭皋”四句:亭台高耸远离尘世,是世俗的客人常去的地方,我拄着手杖也经常去那里。

(12)“箪瓢”二句:筐子和葫芦是我生活的唯一东西,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快乐,而是在涧边盘桓,也能有所作为。

(13)“况有”二句:更何况我有我的诗歌,可以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作者范仲淹被贬为邓州知州后,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来到邓州任知州,写下《列岫亭》这首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首联:“自我来南溪,池塘几春草。”诗人以“春草”起兴,表达自己来到邓州后,眼前已是满眼春色,心情无比舒畅。

颔联:“结茅依云端,爱此山回抱。”诗人登上高山,在山顶上建房居住,喜爱这里的山势回旋环抱。

颈联:“奇峰七十二,罗列景逾好。”诗人感叹山上山峰众多,排列整齐,景色十分美丽。

尾联:“岂殊谢公窗,澄江更萦绕。”诗人赞叹谢灵运在东晋时的山水诗,那里的江流曲折环绕,如同他的诗句一般。

中间四句:“孤城千家邑,一目可尽了。”“一目”是指远处望去,一览无余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看到周围景象后的喜悦之情。

“植葵思夏深,种菊待秋杪。”诗人思念家乡的葵菜和菊花,期待它们在秋天盛开的美好时刻。

尾联:“物华静中见,至理得深造。”诗人感叹自然界的美景在静静地展现着,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极其深刻的。

中间六句:“东山与鲁郊,底用评大小。”“东山”是泰山的别称,“鲁郊”指鲁地郊外。诗人表示自己不与别人比较高低,而是欣赏自然之美。

“平生丘壑心,计拙讵能巧。”诗人表示自己的一生都在追求山水田园,并不计较谋略的得失。

最后两句:“亭皋远俗客,曳杖日频到。”“亭皋”(tīng gāo)是水边的平地或小丘。“曳杖”是拖着拐杖的意思。“亭皋远俗客”指诗人远离尘世的居所。“曳杖日频到”表示诗人拄着手杖去亭皋游览,是一种享受。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抱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