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胜富如贫,亭临颍水滨。
一瓢思祖德,三径与僧邻。
虚白虽同性,丹青不似身。
趋庭知有子,下榻岂无人。
纫佩兰多老,成蹊李尽珍。
开筵回雪少,联句聚星频。
家谱书难备,州图画不真。
遥题应未的,莫把刻贞珉。

【注释】

吾友山阳蹇子韫尝游颍上言彼之居人有许氏者富不因贪学非求进于郡之西手植众木郁然成林林下搆亭壮而不丽郡倅黄公宗旦皇宋有名之士也常造焉上阙歌诗以旌其美故俾予请诗于子吾以子韫之请诗于予八十言以寄题

道胜富如贫,亭临颍水滨。

一瓢思祖德,三径与僧邻。

虚白虽同性,丹青不似身。

趋庭知有子,下榻岂无人。

纫佩兰多老,成蹊李尽珍。

开筵回雪少,联句聚星频。

家谱书难备,州图画不真。

遥题应未的,莫把刻贞珉。

【赏析】

《颍阳八景》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为颍上(治所今安徽阜阳市)的颍阳八景而作的一组诗歌。曾巩在《颍阳八景记序》中云:“予闻颍上之美,皆山川形胜、风俗古今之所产。予尝游焉,而乐焉。乃作八篇。”颍阳八景,指颍上八处胜景,分别是颍阳八景:道胜富如贫;亭临颍水滨;一瓢思祖德;三径与僧邻;虚白虽同性;丹青不似身;趋庭知有子;下榻岂无人。

这组诗歌共八首,每首都以颍上的某个景点为主题。诗人通过描写颍阳的自然风光,赞美了颍阳人民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品德。这组诗歌不仅展现了颍阳的自然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颍阳人民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的第一句“道胜富如贫”寓意深远,表达了颍阳人民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颍阳八景中的“道胜富如贫”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告诉人们,真正的富贵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高尚。

第二句“亭临颍水滨”描绘了颍上八景之一——颍阳亭的景象。颍阳亭位于颍水之畔,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成为了颍阳地区的一处重要景点。诗人通过描写颍阳亭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展现了颍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也暗示了颍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第三四句“一瓢思祖德;三径与僧邻”则表现了颍阳人民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尊崇。颍阳地区的居民们常常将祖先的遗德铭记于心,并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同时,他们也乐于与僧侣交往,共同修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这种和谐共存的社会风气在颍阳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

接下来五句“虚白虽同性;丹青不似身”则是诗人对颍阳人民性格特点的形象描绘。这里的“虚白”是指谦虚、清白之意,“丹青”则指绘画、艺术之意。诗人通过对颍阳人民的性格特点进行描绘,表达了对他们高洁品质的赞美和推崇。同时,这也是对颍阳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第六七句“趋庭知有子;下榻岂无人”则是从侧面反映了颍阳人民对亲情的重视。这里的“趋庭”是指子女侍奉父母,“下榻”则是指他人来访时给予接待之意。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描绘,表达了颍阳人民对亲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尊重。这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氛围也是颍阳地区的一大特色。

第八句“纫佩兰多老;成蹊李尽珍”则是对颍阳地区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赞美。这里的“绣佩”是指佩戴着精美的佩饰,“纫佩兰”则是指采摘兰花的意思。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颍阳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是对颍阳地区自然生态的一种赞美和保护。

最后两句“开筵回雪少;联句聚星频”则是对颍阳地区文化活动的生动写照。这里的“开筵”是指宴饮聚会之意,“联句”则是指诗词创作的意思。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表达了颍阳地区人民热爱文化、追求艺术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也是对颍阳地区文化氛围的一种营造和提升。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颍阳八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