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生月氏国,名鸠摩罗多。
宿乘尊者记,不二阿弥陀。
注释:赞颂三十六祖之一的鸠摩罗多尊者。
译文:降生在月氏国,名为鸠摩罗多。
释义:赞颂的对象降生于月氏国,名为鸠摩罗多。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鸠摩罗多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之情。
降生月氏国,名鸠摩罗多。
宿乘尊者记,不二阿弥陀。
注释:赞颂三十六祖之一的鸠摩罗多尊者。
译文:降生在月氏国,名为鸠摩罗多。
释义:赞颂的对象降生于月氏国,名为鸠摩罗多。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鸠摩罗多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之情。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这首诗是赞美佛陀(释迦牟尼)的,其内容为: 1. 伽耶舍多人再来,常持圆鉴离尘埃。 2. 风铃非响我心应,一返常光更不回。 注释: 1. 伽耶舍多人再来:指的是佛陀的众多追随者再次聚集。伽耶舍多(Kayesha),在佛教中是一种象征性的名字,代表佛陀的教导和智慧。 2. 常持圆鉴离尘埃:圆鉴指的是清净、圆满的智慧,远离尘埃则是指远离世俗的纷扰。这句话表明佛陀的智慧如同明亮的圆镜
【注释】 赞:歌颂。三十六祖颂,即《六祖大师颂》。其十七,即第17首。庄严圣王子,指禅宗的六代祖慧能。僧迦号难提,是说慧能以僧伽的“僧”字作为法名,号为“难提”。弃国避世荣,意思是离开自己的国家和世俗的荣华而隐居山林。便入三摩底,是说便进入佛家所说的“三摩地”,即禅定的境界。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文。颂文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用以赞美人或物的功德。此诗通过赞颂禅宗六祖慧能的事迹
注释: 1. 赞三十六祖颂其十六:这是一首赞美三十六祖的诗篇,共有十六首。 2. 过去娑婆树:娑婆是梵语sāpacā的音译,意为“堪忍”,指世间。娑婆树即指世间众生,这里代指众生。 3. 如是罗睺罗:罗睺罗是印度神话中的一位天神,这里指众生。 4. 师子同坐食:师子是印度神话中的狮子王,这里指众生。 5. 付般若摩诃:般若是指佛教中的智慧,摩诃是指大。这里的“付”可以理解为赋予或者交付。 赏析:
注释: 赞三十六祖颂 其二十:这首诗赞美的是佛教的第三十六个祖师——摩诃迦叶。 阇夜多因地:阇夜多,即摩诃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曾经因为地上有一块石头而得名“地”。 昔为自在天:昔日,他是一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祇。 一契无作性:他与佛陀有相同的本性,即“无作性”,不造作、不做作。 大用得言前:他的功德广大,以至于在他之前的语言都不够表达他的功德。 赏析:
【注释】 婆修:即达摩。 盘头:即佛头,佛教中指佛陀的头部,此处借指佛陀。 曾礼:曾经礼拜。 大光明:佛教语,指佛的智慧。 以杖画:用杖在佛像面前作画。 悔过:悔恨自己的过错。 复天真:恢复天真本性。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赞三十六祖颂》中的一首。诗中描述了达摩尊者的形象,以及他的行为和心境。 首句“婆修盘头尊”,描绘了达摩尊者的庄重形象。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他的面容庄重威严
释义: 赞颂三十六祖中的第二十二位,即摩拿罗。 他如同化鹤成菩萨一样,行为举止都充满了禅意。 他的出现就像涌出的禅河,让人心生敬仰。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三十六祖中第二十二位,即摩拿罗的崇高地位和伟大成就。诗中通过描绘他的化鹤为菩萨、动止间涌出禅河的景象,生动地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众生的慈悲之心。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佛教禅宗的神秘境界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