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虽小,寂寂寥寥勿边表。
于中独有一天真,透色融声常皎皎。

【注释】

石头和尚:唐代著名高僧。

庵虽小:草庵虽小。

寂寂寥寥勿边表:静悄悄的,不声不响,没有边际的样子。

于中独有一天真:在草庵里,只有一天是真实的。

透色融声常皎皎:通透透明的色彩和声音,常常显得那么明亮洁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石头和尚的诗。石头和尚,即石头希迁禅师,俗姓陈,号云峰,人称石头和尚,唐乾宁年间(895—898)到杭州灵隐寺,为开山祖师,后住保福寺。此诗写石头和尚的草庵虽矮小,但其中却有着“一天”之真实。这“一天”,既是对外界的一种超越、超脱,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澄明和洁净。诗中的石头和尚,既是一种外在的存在,也是一种内在的境界。他虽然身居陋室,但却能心如明镜,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这种境界,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一首赞美心灵的诗。

首句“庵虽小”,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它不仅揭示了石头和尚草庵的简陋,更透露出他对生活的淡泊和超然。这种淡泊和超然,并非是对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是对精神的追求和提升。

二句“寂寂寥寥勿边表”,进一步描绘了石头和尚草庵的宁静和幽深。这里的“寂寂”和“寥落”,都是形容环境的寂静和空旷。而“勿边表”则是指远离尘世,不与世俗相争。这样的环境,无疑更适合修行和领悟佛理。

三、四句“于中独有一天真,透色融声常皎皎”,则是对石头和尚内心的描绘。这里的“真”字,既是对石头和尚本性的真实和纯真的赞美,也是对他自己修行成果的肯定。而“透色融声”则是指他的心境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能够通透地看到事物的本相,也能融合地听到各种声音。这种境界,无疑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其十一”,则是对这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颂”字,既有赞美的意思,也有赞颂的意思。而最后的“其十一”,则是指这首诗是关于石头和尚草庵的第11篇歌咏。

整首诗以赞美石头和尚草庵为主题,通过对草庵的描写和对石头和尚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这种态度和境界,不仅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更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