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谓无心云是道,龟毛兔角非坚宝。
顽空作境是谁安,不体十方源浩浩。

【译文】

不要以为无心是道,龟毛兔角不是坚固宝物。

顽空作境是谁安放,不体十方源浩浩。

【注释】

颂十玄谈 其七 心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颂十玄谈》中的第七篇,名为“心印”。

勿谓无心云是道:不要认为无心就是道。

龟毛兔角非坚宝:龟毛兔角并不是坚固的宝物。

顽空作境是谁安:顽空作的境界是谁安排的。

谁安:是谁安放的。

不体十方源浩浩:不体会十方的源头浩浩荡荡。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颂十玄谈》中之第七篇,题为“心印”。全诗共四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关于佛教“无我”和“空”的观点。

首句“勿谓无心云是道”,表达了一种观点:不要认为无心就是道。在这里,“无心”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即“无念”,意为摒弃一切杂念,专注于当下的一念。然而,这里的“无心”并非真正意义上没有念头,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超脱物我对立的状态。因此,“无心”并非真正的“道”,而是一种“云是道”的误解。

次句“龟毛兔角非坚宝”,进一步解释了这一观点。这里用龟毛兔角比喻世间之物,指出它们并非坚固的宝物。龟毛、兔角都是世间常见的物体,它们的出现并不具有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世间之人也常常被名利所累,追求虚名浮利,却忘记了内心的宁静和清净。这种追求并不是真正的“坚宝”,而是如同龟毛兔角一般,缺乏实质价值。

第三句“顽空作境是谁安”,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这里的“顽空”是对世间万物虚幻不实的描述,强调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无我的本质。那么,这些虚幻的境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案在于“谁安”?这里的“谁安”可以理解为修行者自己。正是因为修行者内心执着于世间之物,才会产生出种种幻相和境界。而修行者如果想要摆脱这些境界,就需要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消除对世间事物的执着。

最后一句“不体十方源浩浩”,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这里的“十方”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和无数的世界,而“源浩浩”则表达了这些世界的起源和本质。修行者要想达到真正的觉悟,就必须了解这些世界的源头和本质,从而摆脱对它们的执着和迷惑。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无我”和“空”的理解,强调了修行者在面对世间万物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最终达到真正的觉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