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于中路事空王,钻火还须金色光。
烧却三千并世界,死中得活也无方。
注释:不要在中路上空谈,钻火还要金色的光。烧掉三千世界,死中得活也无方。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首先,他告诫人们不要在中路上空谈,而是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去追求目标;其次,他提倡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最后,他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即使面临死亡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样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价值。
勿于中路事空王,钻火还须金色光。
烧却三千并世界,死中得活也无方。
注释:不要在中路上空谈,钻火还要金色的光。烧掉三千世界,死中得活也无方。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首先,他告诫人们不要在中路上空谈,而是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地去追求目标;其次,他提倡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忽视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最后,他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即使面临死亡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样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价值。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首先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阎浮早已八千年,朝夕忙忙被业牵。 - 阎浮: 梵语“阎浮”,意指大千世界,这里指代整个宇宙或人间。 - 早已八千年: 表达时间之长远,暗示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 朝夕忙忙: 描述日常生活的忙碌和匆忙。 - 被业牵: 受到业力的影响,即因果报应。 2. 一梦不惊尘劫苦。 - 一梦: 比喻短暂的、虚幻的生活体验。 - 不惊: 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
【注释】 真净界中才一念:真净界是佛教用语,指心性本体。真净界中,只有一念清净的本心。 未离学地终须欠:学地,是佛教语,指心性本体。未离开学地(指心性本体),终究有缺陷。 今生努力绝名言:今生,指此生。今世,要努力修行,断绝言名之执,即不要在语言上执着、迷恋。 永劫不遭尘垢玷:尘垢,指世俗的名利、是非、荣辱等。“不遭”就是不被沾染或污染的意思,“玷”是玷污,污染。永劫不遭尘垢玷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颂十玄谈 其六 演教》: 1. 鹤树终谈理未玄: - “鹤树”在这里可能象征高洁和超脱,如仙鹤般自在飞翔。 - “终谈理”,表示最终谈论的哲理或道理。 - “未玄”,意味着还未达到深刻或透彻的境界。 2. 口中吐露白如莲: - “口中吐露”指的是言语表达。 - “白如莲”,比喻语言清晰明了,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3. 一花五叶亲分付: - “一花”指一种情况或观点。
【注释】 达本:回到老家。娘娘:指皇帝的母亲太后。 【赏析】 《颂十玄谈 其二 达本》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达本”为题,通过描写作者回到家乡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策杖还须远本乡,未曾举足见娘娘。”意思是说:我现在要回自己的家了(我还要回我的家乡去呢!),但是还没有走到家门口就看到了母亲,(还没有看见她老人家就)就已经见到了母亲娘娘了。
颂十玄谈 其三 达本云水隔时君莫住,横吞碧汉包天地。 任他物变景推迁,独我真如全定慧。 注释:云水隔时,意指时间隔阂。君莫住,意思是不要停留。横吞碧汉,意思是吞并了广阔的天空。碧汉,指天空。真如,即真心本性。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和对自身真心本性永恒不变的认识。诗中用“云水隔时”来象征时间的流逝,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观点
注释: 1. 雪山深处我非忘:意指在雪山的深处,我并没有忘记。 2. 普光:佛教用语,指佛性,即万物的本源。 3. 弥勒楼:佛教建筑,位于山顶,是佛教圣地之一。 4. 通线道:佛教用语,意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佛性。 5. 腊雪:指冬季的雪,与春天相比,显得更加寒冷。 6. 方知:才明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赞达本(即佛性)的诗。诗人在雪山深处,并未忘记普光这一佛性,而是深入修行,最终悟出了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