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得无心达有心,识心三界自平沉。
可怜迷望无心者,只道无心境不侵。
偈颂五首 其二 回彭居士书
注释:我与你不谋而合,心性本无分别。你只看到有分别的心境,以为那是外在的事物。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文,颂扬了佛学中“无心”的思想。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他认为,只有达到了“无心”的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有心”,也就是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精神。而那些迷失在世俗之中的人,只是看到了有分别的心境,却忘记了“无心”才是真正的境界。
议得无心达有心,识心三界自平沉。
可怜迷望无心者,只道无心境不侵。
偈颂五首 其二 回彭居士书
注释:我与你不谋而合,心性本无分别。你只看到有分别的心境,以为那是外在的事物。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文,颂扬了佛学中“无心”的思想。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他认为,只有达到了“无心”的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有心”,也就是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精神。而那些迷失在世俗之中的人,只是看到了有分别的心境,却忘记了“无心”才是真正的境界。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应目未尝离左右:眼睛看到的事物没有离开过身边。 2. 扣宗差别风马牛:比喻对事物的理解或看法截然不同,就像风马牛不相及一样。 3. 迟速不停俱滞学:形容学习时,进步和停留都在同一阶段上,没有进展。 4. 个里还须自肯休:意思是说,在个人修养方面,还需要自己主动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事物或欲望,以更好地修身养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思考
注释: 空里蟾光撮得么,待风列子已蹉跎。 须弥无缝徒伸手,任是先天不奈何。 空:虚空,这里指月亮。 蟾光:即蟾蜍之光,古人以为蟾蜍能吸月中精华而化为明月,因此称月亮为蟾光。 么:同“摩”。 待:等。 风列子:指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 须弥:梵语suvarna的音译,意为“山”,佛教认为须弥山有七山之高,八海之深,是世界的中心。 先天:指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 无奈:无可奈何,无法应对。 赏析:
在古代中国,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情感和审美的一种方式,也是传递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颂十玄谈·一色》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1. 译文与注释: 这首诗的译文将《颂十玄谈·一色》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相对应。诗中的每一句都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通过对关键词“慇勤”、“涧水”和“伯牙”等的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关键词解释:诗中“一色”是关键概念之一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偈颂诗,其内容表达了禅宗对于生命、生死和悟道的认识。 我们来看第一句:“有无俱不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有还是没有,都达不到某种境界或者目的。这里,“有无”指的是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俱不到”则是表示两者都无法达到。这里的“不到”可以理解为无法达到某种境界,也就是无法得到解脱或觉悟。 第二句:“生灭岂相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和死并不相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偈颂五首 其四 答彭资深》。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家、佛家和老庄思想的理解,以及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plaintext 体得寰中物,忘机自葆光。 ``` 注释: - “体得”意为深入体会。 - “寰中”意为整个世界或宇宙之中。 - “物”指的是世间万物。 - “忘机”意为忘掉心机,不执着于世俗的欲望。 - “自葆光”意为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光芒。 -
注释:南山和北岭就像父母,张三和李四都是佛祖。随时随处都不要执着于表象,你可以住山也可以带一把斧头。 赏析:这首诗是佛教禅宗的一首偈颂,表达了佛教中“无相”的思想。诗中以南山、北岭为父母,张三、李四大为佛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中的无我思想。同时,诗中的“无着相”和“许你住山一鈯斧”等词语,也体现了佛教禅宗的随缘自在的思想。整首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佛教禅宗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