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观调御体,穷源须到底。
不堕有无空,何处不是你。
注释:想要观察调和控制身体,必须穷尽一切根源。不能陷入有无的虚无,哪里都是你。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理解,即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在于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强调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
欲观调御体,穷源须到底。
不堕有无空,何处不是你。
注释:想要观察调和控制身体,必须穷尽一切根源。不能陷入有无的虚无,哪里都是你。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理解,即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在于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强调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我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诗句原文: 如来一念周,无尽意风流。 丰干骑老虎,沩山跨水牛。 翻译参考版本: As the Tathagata's awareness extends through all of existence, it is boundless and ever-flowing. Feng Gan rides a tiger with the grace of a great master, Wen
【注释】 (1)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一:这是唐代诗人玄奘所作的诗。“法身”指佛的法身,即佛之本来身。“非相”指不拘于一切形相。 (2)法界全身量:佛在法界中,其全身都包含在其中。 (3)毫头上:佛在法界中,其全身都包含在其中,如一毫之微。 (4)西天牛吃禾:西方佛教认为,牛是色身之一,因此牛吃禾时也吃草。 (5)东土马腹胀:东方佛教认为,马是色身之一,因此马吃食时也吃草。 【赏析】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金刚随机无尽颂,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段经文,描述了如来藏(即佛性)的本质。"金刚"是指如来的本性,“随机无尽”则意味着它无始以来就存在,并随缘显现。 2. 其八:这是第八个偈颂的部分。 3.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这里的“化”是指如来应化的法身菩萨形象,而“无所化分”则表示这种法身菩萨的形象是无分别、无执着的。 4. 总在不言中:这一句强调了如来藏的本质是无言的
释印肃所作的《金刚随机无尽颂·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中的诗句为: 莫作转轮俦,用识不劳脩。眼前鑑觉破,华亭覆钓舟。 将详细解释每一句的含义,并提供赏析。 1. 莫作转轮俦:不要像轮回那样盲目地追求。 2. 用识不劳脩:用心领悟,无需过度修习。 3. 眼前鉴觉破:在当前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4. 华亭覆钓舟:如同华亭覆盖了钓鱼的小船。 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注释】 色:指物质世界,即世俗之相。就里:指佛性,即内在的真如本性。明:明白、显露。娘生面:指婴儿的面貌,是母体所生。 【赏析】 这首诗是《金刚随机无尽颂》中的第十八首。“法身非相分”,意谓佛法的真实自体(法身),不是通过现象(色身)来显现的,而是从内在本有(真如)中显现出来的。“色见终难见,就里明须现”。这两句是说,虽然肉眼不能看见法身,但是只要明白佛法的内在义理,就能见到法身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六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声求不可求,见迹不寻牛。 迹在牛还在,不求何自休。 注释: 1. 声求不可求:声音是无常的,无法寻求。声求不可求,意指声音是无法追求和控制的。 2. 见迹不寻牛:通过观察痕迹,不去寻找牛。见迹不寻牛,意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而不去追求或寻找隐藏的本质或真相。 3. 迹在牛还在:痕迹仍然存在,但牛已经不在了。迹在牛还在,意指虽然事物的痕迹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