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执般若锋,发信力难穷。
岂羡金轮位,只乐佛心通。
【注释】金刚:指佛。随机无尽颂:佛经名,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二:指第二。
【赏析】这首《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偈语,表现了佛对众生的慈悲心。诗中以金轮比喻佛位,以信力比喻般若智慧,以通达为乐,都体现了佛法的精神。
“结实分主”:结集、传承的意思。
“能执般若锋”:执持般若的智慧。
“发信力难穷”:发出般若智慧的信力无穷。
“岂羡金轮位”:不羡慕佛的王位。
“只乐佛心通”:只是乐于佛的心性通明。
能执般若锋,发信力难穷。
岂羡金轮位,只乐佛心通。
【注释】金刚:指佛。随机无尽颂:佛经名,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二:指第二。
【赏析】这首《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偈语,表现了佛对众生的慈悲心。诗中以金轮比喻佛位,以信力比喻般若智慧,以通达为乐,都体现了佛法的精神。
“结实分主”:结集、传承的意思。
“能执般若锋”:执持般若的智慧。
“发信力难穷”:发出般若智慧的信力无穷。
“岂羡金轮位”:不羡慕佛的王位。
“只乐佛心通”:只是乐于佛的心性通明。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注释: - 金刚随机无尽颂:是一首赞美佛祖的诗歌。 - 其一:这是第一部分的标题,意味着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关于“坚固”和“分主”的。 - 结实:坚实、可靠的意思。 - 分主:分配、主宰,指佛祖对众生的教导和引导。 - 建业萧梁子:指的是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549年),他是佛教的一位重要支持者。 - 历劫宗心祖:指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佛教信仰的核心和根源。 - 志公
【注释】 金刚随机无尽颂:这是密宗的一种修法。 其八:第八,即第八颂。 叹仰流通:赞叹并诵读。 江上数峰青,露出卷心经:江上的山峰青翠欲滴,仿佛是一本《心经》从山中流出。 明明没个字,向道祇如今:明明没有一字的《心经》,但修行者仍然在当下修行,不离开这个“现在”。 【赏析】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八 叹仰流通》为唐代禅宗诗僧惠能所作的一首偈语。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作为喻体,借物抒情
【译文】 曲终人不见,惟日面月面。 尽是龟毛布,漫却琉璃殿。 【注释】 (1)“金刚”:指佛法。“随机无尽颂”: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是唐代高僧惠能所作的一部极为重要的佛教经典,它以“般若”为核心,阐述了般若性空的理论,并由此展开了禅宗的修行方法。 (2)《金刚经》有《妙法莲华经》译本和《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波若经》译本,后者对后者影响较大。“叹仰流通”句,意谓此经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颂金刚经之“无尽颂”中的第三篇,全诗共三十二句,每句七字。前六句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四组,分别以“劈开”“金点”“灿烂”“分明契”作结。最后两句,诗人从金刚经的字面意义出发,指出“金点”即指佛家所讲的“五蕴”,而“灿烂烁光辉”则是指佛家所讲的“五智”。 【答案】 诗句译文:打开《金刚经》第一至第六品,每一卷都是“劈开三十二,金点琉琉器。”《金刚经》的第一至第六品
注释: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四 结实分主 - 达摩祖师在《金刚经》中,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阐释禅宗的见地。 - “结实”指达到佛性,是禅宗悟道的目标。 - “分主”是指将一切法分为两种,即有为法和无为法,这是禅宗的基本观念。 - “削去百千重”意指要去除一切烦恼,达到清净的境界。 - “字字括归宗”表示要将一切言语、动作、思想都纳入到佛性之中。 - “达佛真知见
【赏析】 《金刚随机无尽颂》是唐代玄奘法师为赞颂如来说法之不可思议而作的一首颂,全诗共五首,此为其五。此颂写佛祖说法时,以圆融无碍的心境,随意应机说法,使众生皆得解脱的境界。 “结实分主义”,意思是说佛法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本性,只要依照佛法修行,都可以达到觉悟的境界。“义写非台镜,廓照圆融净”的意思是说佛教的教义不是固定的、死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能够照亮人的心灵,使心灵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