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到处,全示真如。
若求言句,未免区区。
【译文】
道人到处讲经说法,都把真如的法门完全展示出来。
如果只是追求言句,未免太拘泥了。
道人到处,全示真如。
若求言句,未免区区。
【译文】
道人到处讲经说法,都把真如的法门完全展示出来。
如果只是追求言句,未免太拘泥了。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诗句释义与译文 含光知有庵中主,提起油瓶应不疑 - 注释:在庵中居住的人具有智慧。 - 译文:知道庵中有主人存在时,提起油瓶不会感到怀疑。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禅意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诗中的“含光”指的是内在的光明与智慧,而“知有庵中主”则暗示了这种智慧是内在的,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或者怀疑。“提起油瓶应不疑”则是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坚定和自信
诗句释义:令导禅和翠微峰,铁壁铜墙路不同。遥指双林是归处,至今犹尚鬼儱通 诗词原文: 令导禅和翠微峰,铁壁铜墙路不同。 遥指双林是归处,至今犹尚鬼儱通。 译文: [1] 引导到禅宗的和翠微峰,铁壁铜墙的路径却不相同。 [2] 远远地指向双林,那是回家的地方,直到现在它仍然保持着神秘与幽静。 注释: - 禅和翠微峰:《颂古九十八首》中多次出现“禅”
颂古九十八首 其七十一 带识髑髅拨死尸,个中许道实难为。 任渠碎我骨消散,终须不赚释迦儿。 注释:带识的骷髅拨弄着死去的尸体,其中的道理确实难以理解。任由他打碎我的骨骼散去,我最终还是不会亏待释迦牟尼的儿子。 赏析:这首诗以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为主题,通过描述骷髅与尸体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因果循环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带识”一词,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而“骷髅”则象征着死亡和腐朽
释义:在探求宗派和分辨真伪时,要当心不要被迷惑; 逐渐地从根源上深入到洪水之中,直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它的踪影。 注释:宗派:指宗教或学术派别。摝眼睛:比喻辨别真伪、是非的本领。洪波:大波浪。形:踪迹,痕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学术界中一些不良风气的自我批评。诗中指出:“在探求宗派和分辨真伪时,要当心不要被迷惑”,告诫人们要有鉴别的能力,不能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否则就会陷入泥潭
注释:洞山的修炼还没有完全成功,太老(指道教中的老子)钻龟(占卜用的龟壳)也很少能分辨出吉凶。有的东西本来就是先天存在的而不依赖于外在的表现,怎么能说它和后天的颜色交相辉映呢? 赏析:这是一首以颂扬道教思想为主题的诗作。通过描述道教中的某些现象,表达了对道教教义的认同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看法
不识是真识有心,“不识”指的是不认识、不了解;“是真”表明这是真实的、本质的;“识心”即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求人”则表示不依赖外界的帮助或指导。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并附上相应的译文和注释: 1. 不识是真识有心:表达了一种对自我认识的探索,强调了通过内省和自我理解来认识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2. 识心遍处不求人:意味着通过自我洞察,人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需依赖他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