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水上打秋千,百尺竿头棹钓船。
寄语满堂龙象众,无劳掘地觅青天。

【注释】

径山:在浙江省绍兴县,相传是大文豪苏轼曾隐居之地。

乡舟:故乡的船。

偈:梵语的音译,意译“韵”,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韵文和颂词。此诗以偈为名,即指这首诗。

三冬:冬季。

竿头:桅杆顶端。

龙象众:龙象,佛教语,意译为“应供”、“供养”。此泛指众人。

掘地觅青天:语出《庄子·逍遥游》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

赏析: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苏辙任杭州通判。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寓居东坡。他与弟弟苏辙同住东坡,兄弟二人感情深厚。苏辙对哥哥十分尊敬,常作偈诗寄给哥哥。苏辙的这些诗多用白话,直抒胸臆。

这首诗作于苏辙贬官后,时年49岁。当时苏辙刚从外地调到京师任户部判官,心情十分忧郁,于是写了这首偈诗寄给东坡。

首联写诗人乘着归家舟,顺流而下的情景。“三冬”二字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水上”二字则描绘了水势的急湍。“打秋千”比喻自己的处境如水中的船儿,随时都有可能翻覆。而“竿头”二字又暗含了诗人此时的心态,他像船上的垂钓者一样,尽管处于困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不慌不忙。“棹钓”一词,更增添了几分从容、淡定的意味。

颔联直接回应上文。诗人说:“寄语满堂龙象众,无劳掘地觅青天。”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思想,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诗人认为,人生就像一条船,虽然有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冷静、淡定的心态,就能像垂钓者一样,在逆境中寻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达到目标。这就是所谓“寻得青天”的意思。

尾联则是诗人对读者的一种劝勉。诗人希望读者能够像他一样,面对困境不慌不忙,保持冷静、淡定的心态;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最终达到人生的目标。这是一首寓意深远的诗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