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巷低临水,数家深掩门。
路穷生寂寞,人渡更黄昏。
风色占帆席,潮痕认柳根。
岸回林影暝,渔火满沙村。

晚渡

桥巷低临水,数家深掩门。

路穷生寂寞,人渡更黄昏。

风色占帆席,潮痕认柳根。

岸回林影暝,渔火满沙村。

注释:

  1. 桥巷低临水:桥下的小道和巷子靠近水面。
  2. 数家深掩门:几户人家的门户紧闭。
  3. 路穷生寂寞:走到尽头,感到孤独无伴。
  4. 人渡更黄昏:人们过河,天已经变黑了。
  5. 风色占帆席:风吹拂着帆篷。
  6. 潮痕认柳根:潮水的痕迹留在柳树的根上。
  7. 岸回林影暝:河岸的影子消失在树林中,天已暗下来。
  8. 渔火满沙村:渔火在沙洲村庄中闪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晚渡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首句“桥巷低临水,数家深掩门”,通过描写桥梁和小巷的低矮以及门前的深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古老的氛围。这两句诗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之中。

“路穷生寂寞,人渡更黄昏”两句,诗人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当一个人走在路上,走到尽头时,会感到更加的孤单无助,尤其是在黄昏时分,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寂静,这种孤独感被进一步放大。

第三句“风色占帆席,潮痕认柳根”则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的渺小。风吹动着船帆,潮水的流动留下了痕迹,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岸回林影暝,渔火满沙村”,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当夜幕降临,岸边的树木和影子变得模糊不清,而渔火在沙洲村庄中闪烁,为这个夜晚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芒。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成功地传达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美。它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