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法地有灵苗,不动金锄耕步休。
何事长松修竹下,风师雨客逐春秋。

【注释】

偈颂:佛教语,佛经中的赞颂。六韵体诗的一种形式,由五、七言诗句组成。

心田:心田,比喻人的心灵。

法地:指佛教所提倡的净土,即极乐世界。

灵苗: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同草木一样具有生命力和生机。

金锄:古代农具,用铁制成,有刃。

修竹:修整过竹节的竹子,这里指竹林。

风师雨客:风雨之师,指风和雨。

逐春秋:随着季节变换而生长、凋零。比喻随时间流逝而变化。

【赏析】

《偈颂十六首》,为禅宗祖师惠能所作的一首颂文。这首诗以“心田法地有灵苗”开篇,形象地比喻出人的内心世界就如同一片净土,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对于善、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接下来两句“不动金锄耕步休”,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这片心灵净土上的修行过程。修行并非要借助外力,而是依靠内心的努力,正如那不移动的金锄,虽然在泥土中耕耘,但并不需要休息,因为这是心灵的修行。

第三句“何事长松修竹下”,则是诗人对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的追求。长松修竹之下,象征着清净无染、高远脱俗的境界。在这里,诗人通过对长松修竹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中所追求的那种超然物外、清远脱俗的境界的向往。

最后一句“风师雨客逐春秋”,则是诗人对于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感悟。风师雨客,代表着自然界的变化无常;而“逐春秋”则是在描述这些自然现象与修行者心境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修行中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的理解与领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深远,以及他们对于修行过程中所追求的境界的理解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