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野狐,两耳卓朔。
脱兮不昧,堕兮不落。
不昧不落,何是何错。
若于当处不留情,万里晴空步寥廓。
【注释】
百丈野狐:即百丈松。
卓朔:高耸的山峰,比喻高大。
脱兮不昧:脱离了束缚而光明磊落。
堕兮不落:坠落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
不昧不落:指不受世俗的束缚。
何是何错:这是怎样的做法。
当处不留情:对任何事物都不要留情面。
万里晴空步寥廓:形容志向高远,胸怀壮志。
【赏析】
此诗为《颂古三十一首》之七。作者在赞美百丈松时,借松树的“脱兮不昧,堕兮不落”来表现自己“不为俗尘绊住,身虽死犹存”的高洁品格。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百四十个字。其结构严谨,语言简炼。前两句写松树挺拔向上,不畏风雪;后两句写诗人志节高尚,不受世俗羁绊,有凌云壮志。
首句“百丈野狐”,用“野狐”喻指松树,以野狐的矫健、机警、高傲来比百丈松的挺秀、刚直、无畏。“卓”“卓”二字,既形容山峰的高峻,又形容松树的姿态。
次句“两耳卓朔”,以松树的耳朵(枝干)比作两耳。“卓”与“朔”同义,都是高峻的意思。
第三句“脱兮不昧,堕兮不落”,承前两句而来,用百丈野狐的形象,写出松树挺拔向上,不畏风雪的特点。这两句中,“脱兮不昧”,意谓松枝脱离了地面,仍能保持光亮(没有受到污染);“堕兮不落”,意谓松枝即使从高处跌落,仍然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末句“不昧不落,何是何错”,是说百丈野狐(松树)不受世俗的羁绊,身虽死犹存;那么,人为什么不能像松树一样,身虽死犹生呢?这两句是对前两句所写松树形象和特点的概括和升华。诗人以百丈野狐(松树)自况,表明自己虽受世俗污辱,仍不失高洁的志向,并以此激励世人要像松树那样,身虽死犹生。
这首诗是颂赞百丈松之作。诗人以百丈松为喻,歌颂它的高峻挺拔,正直无私,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达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