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山顶不露,上有通天窍。
事事总不知,虚明肯自照。
个样䖃苴川僧,如何描邈得就。
庆成讦露人前,早是外扬家丑。
不用别举话头,我手何似佛手。
【注释】
自赞:自夸。庆:庆贺,颂扬。长老:《大般涅经》中说阿难曾向佛请教,佛以“大悲”为名,赐他一个法号,称为“长者”,后来称年长有德者为“长老”。这里是诗人自谦地称自己为长老。请:邀请、召唤。
怡山顶不露:山高峻,峰顶隐蔽,云雾缭绕之中难以窥见,形容山峰之高。通天窍:通天门洞,指峰顶的洞窟。
事事总不知:每一件事都不了解。事事,指所有的事情。总,总是。
虚明肯自照:虚明,即虚灵明澈,形容人的内心清静而光明;肯,愿意;自照,自我反省。意谓虚心的人能够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行为。
个样䖃苴川僧:样子像四川的僧人。䖃苴,梵语“菩提萨埵”的译音。这里指四川僧人。川,四川;僧,僧人。
如何描邈得就:如何描绘出那遥远的地方呢?邈,遥远;就,到达或达到某种程度。
庆成讦露人前:庆功之事张扬于人前。讦露,张扬;人前,当众。
外扬家丑:宣扬自家的丑事。外扬,公开宣扬。家丑,家庭中的丑事、败行,指妻子与人私通等丑闻。
不用别举话头:不必再列举其他的话头。别举,另外列举。
我手何似佛手:我的手怎么能比得上佛的手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宴会上作客时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庆贺他的一位朋友从军胜利归来。宴席上有人提起了这位朋友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之间的私情,诗人便写了这首诗来表达对朋友的祝贺之意。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韵整齐,节奏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贺及对他的为人的称赞。
第一句“自赞庆成长老请”点明了主题。诗人自称庆贺成功的朋友,这是诗人自谦的说法。“长老”是指年长的、有德行的人。诗人自称“长老”,说明他认为自己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第二句“怡山顶不露,上有通天窍。”描写了一座高山的形象。山很高,山顶隐没在浓雾之中,只有山的通天洞可以隐约看见。这形象地表现了高山的险峻和巍峨。
第三句“事事总不知,虚明肯自照。”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虚心明理,能够自我反省。这里的“事事”泛指所有的事物;“总不知”表示自己对于这些事物并不了解;“虚明肯自照”则表示自己虚心明理,能够自我反省。这两句话表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和虚心态度。
第四句“个样䖃苴川僧,如何描邈得就。”描写了一副四川僧人的画像。这幅画描绘的是四川僧人的形象。这里的“个样”表示这个样子;“䖃苴”是梵语“菩提萨埵”的译音;“川”指的是四川;“僧”则是指僧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这幅画像描绘的是四川僧人的形象,但是要真正描绘出那种遥远地方的情况,却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绘画技巧的赞美和对于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
最后一句“庆成讦露人前,早是外扬家丑。”意思是说,庆贺的事情被公开宣扬到人前,这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和羞耻。这里的“庆成”指的是庆祝胜利的消息被公开传播;“讦露”则是指这种消息被公然宣扬出来;“人前”则是指当众或公开场合。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公开宣扬私情这种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整首诗通过描写一幅四川僧人的画像和诗人对于绘画技巧的赞美以及对于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来表达诗人的谦逊品质和虚心态度。同时,也通过对公开宣扬私情这种行为的批评来表达诗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