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炊折脚铛安隐,无奈公文抵死催。
硬把死蛇头不得,随时之义大矣哉。
注释:刚要开始做饭,折脚铛就坏了,无奈公文还死命的催。硬把死蛇头给拔出来,随时之义大矣哉。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用“折脚铛”和“死蛇头”比喻那些无能之辈。他们虽然有才,却无法胜任,就像这折腿铛一样,无法煮饭;又像被拔了头的死蛇,没有头也无法行动,最终只能任人摆布。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揭露了无能者的窘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正炊折脚铛安隐,无奈公文抵死催。
硬把死蛇头不得,随时之义大矣哉。
注释:刚要开始做饭,折脚铛就坏了,无奈公文还死命的催。硬把死蛇头给拔出来,随时之义大矣哉。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用“折脚铛”和“死蛇头”比喻那些无能之辈。他们虽然有才,却无法胜任,就像这折腿铛一样,无法煮饭;又像被拔了头的死蛇,没有头也无法行动,最终只能任人摆布。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揭露了无能者的窘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注释】 比:比喻。拈来伸一问:指用比喻的方式询问。如何举众尽茫然:怎样让众人都不明白。 不因一扑百杂碎:不会因为一次打击就使众多事情都混乱不堪。定作人间丑妇冤:一定把那些被人认为是丑恶的女性定为冤屈。 【赏析】 这首七绝是咏史的名篇,借咏《木兰诗》中“东市买马西市买鞍”一段,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地压迫妇女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同情,同时也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无道。 此诗前两句以喻入诗
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 已是白头千万里,那堪于此未知休。 注释解析: 1. 定光金地遥招手:定光(或作“定明”)在这里可能象征智慧的启示或是精神上的引导,如同遥远的地方在召唤。金地则指代着贵重、纯净或神圣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向往或寻求指导的心情。 2. 智者江陵暗点头:智者指的是具有智慧的人,而江陵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事件。这里的“暗点头”暗示了对某种情况或决定的内心认可和认同。
诗句原文: 一叶落,便知秋,颟顸佛性。 一尘起,大地收,儱侗真如。 若是衲僧门下客,不用更踌躇。 曾向华山图上看,又添潘阆倒骑驴。 注释解释: - 一叶落,便知秋: 这里“一叶落”象征秋天的到来,通过落叶这一自然现象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颟顸佛性: “颟顸”是形容人或物表面不光滑、不整洁,这里可能比喻人的心性不够纯净或修行不够精进的状态
诗句原文: 脱身已晓南柯梦,始觉人间万事空。 翻译: 从梦中解脱,醒来时发现一切如梦幻泡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虚幻的感慨。"脱身已晓南柯梦",意味着在梦中找到了解脱,而"始觉人间万事空"则描绘了醒来后对世间万物的虚无感。整体上,诗中充满了禅宗的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的实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释绍隆试图引导人们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和自由。
【注释】偈三首其三:这是一组诗,共三首。第一首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雪景;第二首写诗人对“道”的探求;第三首则写诗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欲正提纲句意:要想端正地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提纲比喻纲领、宗旨。若欲直须大地荒:想要端正地树立一个目标,就要让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直须大地荒指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大地,这里指整个世界。第二句是说,要想端正地树立一个正确目标,就要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注释: 1. 偈一首:这是一首佛教的诗句,偈是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偶文,这里用来表示这首诗的内容。 2. 闭却口:意思是紧闭嘴巴,不开口说话。 3. 时时说: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在说话,没有停止的时候。 4. 截却舌:意思是切断舌头。 5. 无间歇:意思是没有停顿,没有间断。 6. 最奇绝:意思是最奇特、最绝妙。 7. 眼中屑:意思是眼中的灰尘,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8. 了了了时无可了
诗句:坐断毗卢顶𩕳,须是没量大人。 若是没量大人,不坐毗卢顶𩕳。 注释: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没有量的人,才敢坐在毗卢顶上。 译文: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某些人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这些人过于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却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因此,他告诫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因为只有真正有大智慧和度量的人,才能做出真正的成就。 赏析: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plain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老卢不识五祖,谁云夜半衣传。 ``` 注释与赏析 - “达磨不来东土”:达摩大师并未亲自来到东方的印度(即“东土”),而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他的教义。这反映了他在传播禅宗思想上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 “二祖不往西天”:禅宗的第二位祖师慧可大师没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而是在少林寺中得到了达摩的真传。这表明了禅宗传承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
【注释】 偈二十七首其二十四:此诗的题解,“偈”即佛家语辞。此诗写诗人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挫折、陷入困境,对人生无常、富贵荣华的短暂易逝深感悲哀,对贪恋富贵、不知进退之人表示不满和谴责。 三分光阴二早过:三分为一时,一日为一天,二分之一即为“早”。 灵台一点不揩磨:灵台,指人的心性。“不揩磨”,意谓不修饰、不雕琢,保持本性,不做作。 贪生逐日区区去:贪图名利,追逐世俗繁华,而忘却了人生真谛的人
【译文】: 虚幻的梦幻,如同空中飘散的美丽花朵,六十七年过去了,如今只剩下这一片虚无。 白色的鸟群在烟雾中消失,秋天的江水和天空连在了一起。 【注释】: 1. 偈二十七首:即《偈颂》,是佛教的一种唱诵方式,以七言诗的形式表达佛家的道理。此处提到的"偈"是指佛教的经文、教义或佛家的思想。2. 二十六:指第26首。3. 梦幻:指虚幻的梦境。4. 空花:指空中飘散的美丽花朵,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5.
【赏析】 此偈写夏日山寺的气候和山僧的生活。首句“九夏炎炎火热”,以“热”字总起下文。“木人”即佛像,这里指山寺中的僧人。“汗流不辍”,说明夏天天气炎热,山中气温高,空气干燥,僧人出外劳作时容易出汗,即使休息也难消汗水。 二句写雨后天凉。“夜来一雨便凉”,“凉”与上句的“热”相对,表现了山中夜晚的凉爽。“莫道山僧不说”,意为:虽然外面天凉了,但山里还是闷热难耐,所以山僧们还在不停地劳作
诗句释义 1 一念得心:指通过一个瞬间的觉悟或顿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2. 顿超三界:超越三界(佛教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概念,表示从尘世烦恼中彻底解放。 3. 得无所得:字面意思是得到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心灵上的觉醒或解脱。 4. 贪瞋烂坏:贪婪和愤怒导致内心败坏,形象描述了因贪嗔而引起的心理与生理问题。 5. 野草闲花满地愁:形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悲哀和忧愁。 6.
释绍隆所作的《偈二十七首》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牛头没,马头回,渠无国土。 - 译文: 牛头和马头相互交错,却都没有自己的领土。 - 注释: “牛头”指的是佛祖的化身,“马头”指的是菩萨的化身。这里的牛头和马头相互交织,象征着佛陀和菩萨的智慧与慈悲。而“渠无国土”则表示他们没有固定的领域或界限,即超越世俗的限制。 - 赏析:
注释:大哥哥杜口毗耶,小哥哥掩室摩竭。恰好和我三人,大家证龟作鳖。 赏析:这是一首颂德诗,作者以“我”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颂了三兄弟的德行和功德。诗中赞美他们“毗耶”和“摩竭”,意即德行高尚和智慧过人。诗中的“证龟作鳖”是借用典故,意指他们三人共同修行,最终证得佛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译文】 石门幽深又寂静,喜欢居住却不肯。 转身跳入城中隍,回到热闹的地方去。 嘈杂喧闹处清冷宁静,清冷宁静处欣赏扬州。 四、五百条花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 【注释】 ①偈:梵文音译的汉语音译词,是佛教徒唱念的一种颂赞诗。 ②石门:山名。 ③好住肯住:喜欢和愿意居住。 ④城隍:传说中地府的神祇。 ⑤闹浩浩处冷湫湫:喧嚣繁华处清静冷寂。 ⑥扬州:古郡名,今属江苏省。 ⑦四五百:言多。 ⑧二三千
这首诗的译文是: 慧不厌修,福不厌作。 福慧双收,如虎戴角。 作既无作,修亦无修。 青山绿水,短棹孤舟。 格外之谈,迥出常流。 注释解释: - 慧不厌修,福不厌作:指修行和悟道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不需要刻意追求。 - 福慧双收,如虎戴角:比喻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福报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就像老虎头上的长角一样。 - 作既无作,修亦无修:意味着无论是修行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不应该有过度的执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