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深且幽,好住不肯住。
翻身入城隍,却向闹市去。
闹浩浩处冷湫湫,冷湫湫处看扬州。
四五百条花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

【译文】

石门幽深又寂静,喜欢居住却不肯。

转身跳入城中隍,回到热闹的地方去。

嘈杂喧闹处清冷宁静,清冷宁静处欣赏扬州。

四、五百条花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

【注释】

①偈:梵文音译的汉语音译词,是佛教徒唱念的一种颂赞诗。

②石门:山名。

③好住肯住:喜欢和愿意居住。

④城隍:传说中地府的神祇。

⑤闹浩浩处冷湫湫:喧嚣繁华处清静冷寂。

⑥扬州:古郡名,今属江苏省。

⑦四五百:言多。

⑧二三千:言少。

【赏析】

这首《偈二十七首》中的第10首,写的是诗人游赏石门的经历。石门在安徽宣城县南,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人在这里游览了一天之后才离开,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写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石门风光的喜爱。

此诗开头两句,“石门深且幽,好住不肯住”,写诗人对石门的赞美之情。这里的“好住”与前面的“不肯住”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诗人既喜欢这里的风景,但又不轻易停留的特点。这种矛盾的心态,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第三句“翻身入城隍,却向闹市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石门的游历过程。诗人虽然不愿停留在石门,但却因为石门的美景而忍不住要进入城中去感受一下。这种矛盾的心理,更加突出了诗人对石门景色的喜爱。

第四句“闹浩浩处冷湫湫,冷湫湫处看扬州”,则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扩展。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石门的幽静与扬州的繁华进行了描绘。这里的“闹浩浩”与“冷湫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扬州的繁华景象显得更加迷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扬州景色的喜爱之情。

最后两句“四五百条花柳巷,二三千处管弦楼”,则是对诗人在扬州游玩经历的总结。诗人通过列举扬州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扬州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石门、城隍、扬州等地的描写,展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