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严(?──一六五八?),字足两。
顺德人。
俗姓罗,原名殿式,字君奭。
诸生。
弱冠从天然禅师求生死大事,明桂王永历三年(一六四九)脱白受具。
十二年(一六五八)奉命往嘉兴请藏,还至归宗,阅大藏一周,遭岁俭,日止一糜,研览不辍。
病还雷峰,爱栖贤山水之胜,扶病强行。
居无何,竟以宿疾蜕于五乳峰静室。
著有《西窗遗稿》一卷,《秋怀》、《百合》诸诗。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今严(?──一六五八?),字足两。
顺德人。
俗姓罗,原名殿式,字君奭。
诸生。
弱冠从天然禅师求生死大事,明桂王永历三年(一六四九)脱白受具。
十二年(一六五八)奉命往嘉兴请藏,还至归宗,阅大藏一周,遭岁俭,日止一糜,研览不辍。
病还雷峰,爱栖贤山水之胜,扶病强行。
居无何,竟以宿疾蜕于五乳峰静室。
著有《西窗遗稿》一卷,《秋怀》、《百合》诸诗。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注释】 过诸子村,诗人经过诸子村的停留。诸子村,在今安徽宿县北。师友一堂内:师友指老师和朋友。 须眉:男子的胡须和眉毛。 种松怀夜月:种树的人思念夜晚的月亮。 开阁待秋云:打开窗户等待秋天的云彩。 语及安心际:谈到心安处。语,说。 蹉跎:耽误。 【赏析】 《夏日过诸子村寄赠》,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初,时年43岁。《全唐诗》收有王昌龄诗三卷,共五百六十二首,而此诗却不见收录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风雨苦残春,如何重别人。 - “风雨苦”形容春天的气候多变且多雨,“残春”表示春意已去,春天即将结束。 - “如何重别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不舍和遗憾。 2. 几杯清茗后,一榻独闲身。 - “几杯清茗后”指的是在品茶之后,诗人感受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 “一榻独闲身”描绘了一种独自享受闲暇时光的情景,强调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3. 烟水劳予梦
诗句解释 1 “野色苍茫日易昏”: 描述的是一片广阔的野外,天色昏暗且色彩苍茫。这里的“野色”指自然景色,“苍茫”形容视野广阔,而“日易昏”则表明天气将晚,太阳逐渐落下。 2. “萧条风物似梁园”: 表达出一种凄凉和萧条的氛围,与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地——梁苑(梁孝王的园林)相类比。这里可能暗含对历史名胜的怀念。 3. “数声鼍鼓催残月”: 鼍鼓,即鼍皮制成的鼓,常用于古代宴会或祭祀仪式中
庚寅三月的第二首诗如下: 寂历空山春鸟啼,孤城遥望海天齐。 东郊战马嘶寒戍,南浦楼船锁大堤。 血染燕台谁恸哭,笳吹粤岭尽流涕。 明朝又是逢寒食,一曲长谣日已西。 注释: 1. 寂历空山春鸟啼:寂静的山林中,春天的鸟儿在啼叫。 2. 孤城遥望海天齐:一个孤独的城池在远处眺望着大海和天空。 3. 东郊战马嘶寒戍:在东部郊外,战马在寒冷的戍所上嘶鸣。 4. 南浦楼船锁大堤:在南部的码头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何仙姑祠 遗庙看尘像,仪容异昔年。 古泉空履迹,衰柳但春烟。 达士同伤逝,浮生信惘然。 尚馀名在石,留得世间怜。 注释: - 遗庙:即何仙姑的祠堂(庙宇)。 - 尘像:这里是指何仙姑的塑像被尘土覆盖,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 仪容:指何仙姑的容颜和仪态。 - 异昔年: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 - 古泉:古老的泉水
【注释】 岑隐者:指唐代诗人孟浩然。李拾遗(李乂):名不详,唐人,与孟浩然交厚。谢墅:在长安城南。 【译文】 重踏旧地访寻隐居的岑隐者,又向李拾遗呈上我的作品。 当年我也曾狂歌高唱,傲视尘世。 那溪流的潺潺水声仿佛还在耳边响起,草色青青又是一年春回大地。 谢墅幽雅远离世俗尘嚣,吴门高士偶尔也来此作客。 绮园未必真的完全与世隔绝,今天能因你而认识古人。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
注释: 平原一望几人过,野衲行行且放歌。 燕麦已残香稻秀,女桑犹共绿杨多。 挹瓢泽畔频餐水,招手渔人欲渡河。 此去蓝田有逸士,北窗高卧意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诗歌。诗人在西村道中,看到了广阔的平原上,有几人经过。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他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行走在路上,一边唱歌一边前行。 “燕麦已残香稻秀,女桑犹共绿杨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
诗句: 日落黄云万井阴,临流一望欲沾襟。 翻译: 太阳落山时,黄云弥漫,笼罩着无数村落,一片阴霾,我站在河边,看着远方,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仿佛连衣襟都要被这悲伤的氛围所感染。 注释: 黄云:指黄昏时分天空中黄色的云朵。万井:指众多村落。阴:指天色昏暗、阴郁。欲沾襟:形容心情极度哀伤,想要流泪。 赏析: 诗人以“日落黄云”开篇,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暮色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和凄凉的氛围。接着
【注】 脉脉:眼神流动。 夏云:夏秋之交的云。 鹤怨初残梦,鸡鸣欲曙天:指诗人因肺病而失眠,在梦中听到鹤叫和鸡啼。 【赏析】 夜坐,即《夜坐吟》一诗,此为第一首,写诗人夏秋之交失眠的情景。 首联两句用“脉脉”与“微微”来表现眼望天空的情态,以“两三蝉”比喻月亮,写出了诗人失眠时所见所闻。“夏云高岭没”,描绘出诗人夏秋之际失眠时的所见,也暗示出他的心境。“秋气草堂先”则点明了季节
【注释】: 再出梧州趁舟东归不及:我再次从梧州乘船出发回故乡,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惆怅江头又一回,恁高聊当望乡台:我在愁绪满怀的江边又走了一次,你登高远望的亭子仿佛是望乡台上。 暮云漠漠沉归雁,细雨蒙蒙暗绿苔:傍晚时分,天空中飘浮着淡淡的云雾,远处飞过的大雁消失在天际;细雨绵绵,湿润了大地,青苔也显得暗淡无光。 万顷烟波渔唱断,百年孤驿野花开:茫茫无边的水面上,渔船的歌声已经消失
释今佛,字千一,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原名不详,新会人,俗姓李。他曾经接受礼华首老和尚的剃度,并受具足戒,后事天然老人,为栖贤典客。他的生平事迹在《广州府志》中有记载
释古邈是明代的诗人,字觉大,出生于番禺。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童年出海幢求阿字大师剃染受具,到后奉命之福州长庆,暂充典客的复杂经历,最终以病入涅而结束其生命历程。 释古邈在诗坛上以《九日寄陈子盘兼呈社中诸公》和《过中宿峡》两首七言律诗最为著名,展示了他精湛的诗歌技艺。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释古邈的文学创作生涯虽然短暂
弘赞(一六一一—一六八六),字在犙。 新会人。 俗姓朱。 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初入肇庆鼎湖莲花洞,翌年礼栖壑于蒲涧,剃染受具。 以己事未明,遂度岭而北,遍参诸方。 后归鼎湖,为二代住持,号草堂和尚。 著有《木人剩稿》等百馀卷。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今严(?──一六五八?),字足两。 顺德人。 俗姓罗,原名殿式,字君奭。 诸生。 弱冠从天然禅师求生死大事,明桂王永历三年(一六四九)脱白受具。 十二年(一六五八)奉命往嘉兴请藏,还至归宗,阅大藏一周,遭岁俭,日止一糜,研览不辍。 病还雷峰,爱栖贤山水之胜,扶病强行。 居无何,竟以宿疾蜕于五乳峰静室。 著有《西窗遗稿》一卷,《秋怀》、《百合》诸诗。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