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犙,原名释弘赞,明代诗人
弘赞(一六一一—一六八六),字在犙。
新会人。
俗姓朱。
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初入肇庆鼎湖莲花洞,翌年礼栖壑于蒲涧,剃染受具。
以己事未明,遂度岭而北,遍参诸方。
后归鼎湖,为二代住持,号草堂和尚。
著有《木人剩稿》等百馀卷。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在犙,原名释弘赞,明代诗人
弘赞(一六一一—一六八六),字在犙。
新会人。
俗姓朱。
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初入肇庆鼎湖莲花洞,翌年礼栖壑于蒲涧,剃染受具。
以己事未明,遂度岭而北,遍参诸方。
后归鼎湖,为二代住持,号草堂和尚。
著有《木人剩稿》等百馀卷。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主旨思想、艺术特点等。此诗前两句写自己闲居无事,只与山间的云儿为伴;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志向,以及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只许闲云伴佛衣”,是说自己只能与闲云相伴度日,这是第一句,“闲”字点出了诗人的心境
山居 半兼禅律半耕樵,自昔携筇不限桥。 活句每从苦究得,光阴多为懒磨消。 白翻远岫衔花去,黑起深潭怒雨飘。 故我住山忘宠辱,一龛高卧傲神尧。 注解: 1. 半兼禅律半耕樵:一半时间在打坐修行(禅律)和耕种(耕樵)之间度过。 2. 自昔携筇不限桥:自从以前就带著手杖(筇,即竹杖),走到哪里都不停留。 3. 活句每从苦究得:生活中遇到问题,都要经过艰苦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 4. 光阴多为懒磨消
【注释】 山居:在山上的居所。 事得无心理自圆:事情得到妥善处理后,心境也就自然平和了。得无心理自圆:没有心机、不刻意去处理事情,就能使心境圆满如初。 松声草色:指山中松树和花草的声音色彩。 现成禅:即佛家禅宗。 石头:佛教语,指佛祖释迦牟尼。 何意:什么意图。 鳌足:神话中的龙王,又称“龙子”。 槎(chá):木筏。 尘刹俱空:佛教语。指一切世间的法相都是空虚的,没有真实存在的。 二边:佛教语
山居 寂寞清幽仿佛可以依靠,安然自得却感觉离乡别井。 碧绿的光线覆盖山谷使客人的尘心断绝,翠绿的景色盈满轩窗道境微露。 风怒晚林摧败枝叶,月怜秋冷为长晖。 坐下便有竹露如珠颗,还听泉水尚未掩扉。 注释: 1. 山居:居住在山上的住处。 2. 寂寂寥寥似可依:形容山居生活静谧、孤寂而宁静,仿佛可以依靠。寂寂,寂静;寥寥,稀少、孤独。 3. 坦然尚觉去时非:虽然觉得已经回到家乡
【解析】 “世上人谁识浑金”意为世间之人谁能理解真正的黄金?“聊携瓶锡入荒岑”意为姑且带着瓶锡进入荒山之中;“拓来瘦地三馀亩”意为拓开荒废之地,得到三顷余的土地,“苫得虚斋两半寻”意为用茅草盖成简陋的房屋,只有两间半;“壅有疑情劳面壁”意为内心有疑惑之情,于是只好面对着墙壁;“苦无闲步访山阴”意为实在没有时间去拜访山阴(指好友王绩)的地方;“悟迷由汝无多事”意为领悟迷途
【注释】 毁誉:诽谤和赞誉。干:干预。欣厌尽:欣喜厌倦到极点。尘缘:世俗的牵累。茅斋:茅草盖的屋子,指山中隐居之所。嚼苗辨药:品尝草木,辨别药性。神应畅:神灵相应畅快。临水观经:在流水旁阅读佛经。意自佳:内心自然愉悦。暖谷护花云袅袅:温暖的山谷里,云雾缭绕,花儿娇艳欲滴。疏林饫果鸟喈喈:稀疏树林间果实累累,鸟儿鸣唱。鸟喈喈:鸟鸣声一片。沧桑:世事的兴废变化。寰中事:世间万物的变化。一榻高眠
山居 天地未应同我阔,何妨山里石岩岩。 懒随云水出人世,乐爱烟萝住草庵。 撼木风生饥虎怒,酿花酒熟老猴酣。 闲闲较历娑婆国,无似枯禅百不谙。 注释: - 山居:诗人隐居在山水之间,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 天地未应同我阔:意指自然与宇宙之大与自己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慨于这种广阔天地之间的渺小存在。 - 何妨山里石岩岩:表示诗人对于山中岩石的欣赏,认为山中的岩石坚固、质朴。 -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山居》。以下是诗句与译文: 第一句:“佛祖真宗绝掩藏,溪声不断为宣扬。” 注释: - 佛祖真宗:指佛教的真谛和宗师。 - 绝掩藏:指佛教教义的绝对性和普遍性,无法隐藏或掩盖。 - 溪声:指山中的溪流声。 - 宣扬:传播或推广。 赏析: 这一句诗表达了对佛法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理解。通过“溪声不断为宣扬”,暗示了佛法如同溪水一样,源远流长,无处不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素云晴锁万峰秋,丹嶂危居一比丘。” 注释:素云,白色的云;晴锁,晴朗地笼罩;万峰,无数的山峰;秋,秋天;丹嶂,红色的山;危居,隐居;一比丘,一个僧人;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白色的云在晴朗的天空中笼罩着万座山峰,红色的山显得格外突出,仿佛是一个隐居的僧人。 第二句:“活得百年犹是气,悟无少法不如沤。” 注释
注释: 1. 太虚终本无明晦,万象都来一镜空 - 太虚最终没有光明和黑暗之分,万物都像一面镜子一样。 2. 松坞昼清人倚树 - 在松树林中,白天空气清新,人们倚靠在树上。 3. 岩台秋好月和风 - 岩石上的平台在秋天里景色宜人,月亮和风相得益彰。 4. 总休计彼居迷悟 - 不必去思考他是否沉迷或开悟。 5. 不必从予较达穷 - 不必和我比较谁更聪明,因为智慧是无限的。 6. 听彻溪声千叠响 -
释古邈是明代的诗人,字觉大,出生于番禺。他的生平经历了从童年出海幢求阿字大师剃染受具,到后奉命之福州长庆,暂充典客的复杂经历,最终以病入涅而结束其生命历程。 释古邈在诗坛上以《九日寄陈子盘兼呈社中诸公》和《过中宿峡》两首七言律诗最为著名,展示了他精湛的诗歌技艺。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和自然的哲学思考。 释古邈的文学创作生涯虽然短暂
今严(?──一六五八?),字足两。 顺德人。 俗姓罗,原名殿式,字君奭。 诸生。 弱冠从天然禅师求生死大事,明桂王永历三年(一六四九)脱白受具。 十二年(一六五八)奉命往嘉兴请藏,还至归宗,阅大藏一周,遭岁俭,日止一糜,研览不辍。 病还雷峰,爱栖贤山水之胜,扶病强行。 居无何,竟以宿疾蜕于五乳峰静室。 著有《西窗遗稿》一卷,《秋怀》、《百合》诸诗。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