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孤顶绝攀跻,当念游人困路歧。
暂与化城休歇地,莫教忘却转身时。
注释:雁山的峰顶是难以攀登的,当念及那些迷路的游人。暂时在化城的休憩之地歇息一下,不要忘了转身时。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道路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雁山的独特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后两句则转向人生,提醒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方向。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又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雁山孤顶绝攀跻,当念游人困路歧。
暂与化城休歇地,莫教忘却转身时。
注释:雁山的峰顶是难以攀登的,当念及那些迷路的游人。暂时在化城的休憩之地歇息一下,不要忘了转身时。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人生道路的感慨。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雁山的独特景观,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后两句则转向人生,提醒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方向。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又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在宋代释道昌的《颂古五十七首 其五》中,“一按牛吃草,一与贼过梯。早知灯是火,饭热也多时。”这几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观察和对生活智慧的领悟。下面将对每一句诗句进行逐一解读: 1. 第一句:“一按牛吃草”:这里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场景,即一头牛在吃草。这个行为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牛在吃草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最嫩的地方,而不会去啃掉较老的部分。这个现象启示我们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
诗句原文: 未离闽底已还家,才跨飞鸢又眼花。 堪笑曾郎更心毒,乌藤轻放老玄沙。 注释: - 未离闽底已还家:意指诗人尚未离开福建的家乡就已回到家中。这里描绘了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才跨飞鸢又眼花:飞鸢即风筝,古人常以之作为游戏之具。这里的“眼花”意味着看到风筝时感到眼花缭乱,可能是因为风筝在高空中快速移动或变化形状所致。 - 堪笑曾郎更心毒
《颂古十三首 其十三》原文: 黄龙一唾绝迟疑,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呆郎犹向火边栖。 译文: 黄龙吐出一口唾沫,让犹豫的人瞬间决断,嘲笑旁观之人的愚蠢,真是可喜可悲。美女仙子已经飞升到了天界,而我还在尘世间追逐名利,实在是可悲可笑。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行为。诗中“黄龙一唾”象征着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击
这首诗的译文是:白云高耸入云,实在是稀罕而奇特的事情。 嘴里能吃饭,却很少有知道它的人。 诸禅老,不要迟疑,一餐饱食自然能忘掉了百餐的饥饿。 注释和赏析如下: 1. 白云举古,直是希奇。 注释: 白云高耸入云,真是稀奇罕见。 赏析: 诗人以白云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叹之情。在古代文学中,白云往往被赋予了超然物外、高洁脱俗的品格,因此诗人用“希奇”来形容白云,既表现了其罕见性
【注释】 年穷:指岁月流逝。王老:指年迈的君王、老者。夜烧钱:夜晚烧纸钱。下水船:渡船,指过江渡口。懵(méng)底:茫然无知之意。谩:空,徒然。推迁:推移,迁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借咏叹年老的君王夜烧纸钱的情景来讽喻当政者荒淫无度和不顾国家大事。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昏君比作年老的君王,用“夜烧钱”暗指其荒淫无度。诗中还用“下水船”比喻其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而不顾国事
【注释】: 1、“动弦”两句:指弹奏的琴声,触动了别的乐章。 2、“不肯子”三句:指不愿让这新芽抽发(比喻新生力量),只愿意将它们收拢。 3、“来年”二句:指明年又有新的嫩枝生长出来,仍然会惹得风儿吹不断那春风。 【赏析】: 本诗以物喻人,借咏春草表达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首句起势不凡。“动弦别曲”,写琴师在弹奏时有意避开自己的主旋律,而弹奏一些别调,其意在于“动弦”,即引起别人注意
【注释】 颂古十七首 其十一:颂,本义为赞颂、歌颂,此处用作诗题。颂,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赞美功德等。此诗是一篇颂诗,用以歌颂祖父的丰功伟绩。 祖父田园俱属我:祖父的田园都是我的,即祖父留给我的。 连枝带叶和根拔:比喻祖父留下的财富和事业都归子孙们继承。 意气豪:意气风发,志向远大,豪迈。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祖父的颂扬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祖父丰功伟绩的赞美之情。
【注释】 颂古:指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黑漆竹篦:比喻用铁棒或棍棒打人的棍子;非触背:比喻用暴力打击别人。大地山河:代指国家,指国破家亡;俱粉碎:全部被毁坏。咬人师子(tiger):猛兽,这里比喻凶恶的人;反身:回过头来;莫学韩獹(yuān)犹逐块:不要像韩獹那样,追逐残砖碎瓦,自取灭亡。 【赏析】 此诗是韩愈《石鼓歌》之第十二首。诗中对唐宣宗时宦官、藩镇跋扈专权,以及安禄山
注释:大藏教文为切脚,钵啰娘义最深幽。 孔门弟子无人识,碧眼胡僧暗点头。 译文:大藏教的经文是最简洁、直接的,而“钵啰娘”的意义是最深奥、难以理解的。虽然孔门弟子们无法理解它,但碧眼胡僧却能从中看出其中的深意,并对此表示认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大藏教文和“钵啰娘”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知识深度的追求和对浅显表面的不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如“碧眼胡僧”代表了外来的、非传统的知识和文化
【注释】 颂古:指咏诵古代贤人的典故。 十七首:本诗是其中第四首,共七绝,每首都有七句。 红轮:指太阳。 沉西去:太阳落山。 未委:没有委派。 魂灵:指神魂或精神。 孝子:旧时称父母在世时孝顺的儿子。 槃山: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中的“不周山”,这里比喻高大的山。 遮藏:遮蔽。 与人天为轨则:成为人与天的法则。轨,准则、法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写日落西山,太阳将要下山
【注释】 1)行者:指僧人。化,变。苔脯:即苔衣,是僧人用苔藓做成的食物。 2)琉璃田地无根草:比喻僧人的修行如同在琉璃般纯净的土地上生长,无需根基,随缘而得。 3)信手拈来属老卢:形容僧人修行随意自然,不费力气。 4)时人开着眼:形容世俗之人看事物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理解。 5)再三捞摝费工夫:形容僧人修行时,虽然看似简单,但需要反复修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6)赏析: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辞亦庵相招(注释:辞,即告别。亦庵,即和尚的住处名,此处指代和尚的住所。) 南北东西总亦庵,尘毛刹海悉包含。(注释:此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佛教寺院景象。‘亦庵’是和尚的住所,位于整个宇宙的中心。‘尘毛刹海’指的是浩瀚无边的佛土。) 山僧已住其中矣,更欲招邀即不堪。(注释:诗人已经居住在这里,如果再邀请别人来这里居住,那就会感到难以为继。) 我们逐句翻译并给出译文
【注释】 会了:悟了。唤作禅:叫做禅宗。悟了,指理解、领悟。信口道来:随口随意说出。 【译文】 理解了禅宗的真谛是困难的,而一旦悟了却容易多了;然而,悟到之后要正确表达也并非易事。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禅理的七言绝句。诗中用“难”、“易”两个字作为主题词贯穿全篇,以表现禅宗的悟理难易与佛家“见性成佛”的道理。 第一句:“会了唤作禅”,是说悟到了禅宗的真谛。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
【注释】 ①定维那:即定慧。唐代著名高僧,为五祖弘忍法嗣。本诗以“送”为题,意在颂扬其高风亮节。 ②克宾:指克敌制胜,战胜对方。 ③棒头敲出玉麒麟:用禅宗公案中的棒打禅门比喻禅宗的顿悟,而“玉麒麟”则喻示禅门弟子的非凡才华。 ④遁庵:即逃禅,是禅宗修行的一种方法。 ⑤渠侬:你。 【赏析】 本诗是诗人对一位高僧的赞誉,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崇敬之情。首句点明高僧与弘忍的关系,突出了其高僧的身份;二
【注释】 立地成佛:立即就能成佛。杀人汉:指杀人如麻的恶人。阿师:即佛图澄。佯瞌睡:假装睡觉。要渠回首自知非:让他回头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觉有罪。 【赏析】 《题石勒王见佛图澄画像》是一首讽刺诗。诗中以“佛”为喻来讥讽那些心术不正、杀人如麻的恶人,又借“佛”来劝诫人们应当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全诗语言简洁,意蕴深刻。 诗的前两句写佛图澄在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被石勒杀害时的情景
注释: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著的《送正弼》。 译文:三声呼唤贯穿古今,遁庵没有这种婆娘心肠。痛击热喝出门,一听她怨恨很深。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陈正弼在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诗中“三应三呼”形容陈正弼对作者的深情厚意,而“遁庵无此老婆心肠”则讽刺了那些表面光鲜、实则虚伪的人。最后两句“痛拳热喝出门去,一听渠侬怨恨深”则展现了陈正弼在离别时的痛苦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