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发新雷,毒蛇离窟穴。
居常口不开,踏著迸鲜血。

【注释】

①颂古二十九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诗歌,共二百九十九篇。其中第二十八首诗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②新雷:指打雷的声音。③毒蛇:喻恶人、坏人。④窟穴:比喻坏人的巢穴。⑤口不开:形容平时不轻易开口说话的人。⑥迸鲜血:形容被打死。⑦“颂古”:指这首诗。⑧“自京赴奉先县”:指从京都出发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⑨“咏怀”:指在奉先县时所写的一首诗。⑩“五百字”:指这首咏怀诗,全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赏析】

此诗为杜甫于公元763年(天宝十二载)春二月,从长安赴奉先县途中所作。诗中揭露了安史之乱期间,那些作乱者如何凶残地残害无辜百姓,以及自己对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的深切同情。

“昨夜发新雷,毒蛇离窟穴。”昨夜打雷,毒蛇从深洞里出来。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居常口不开,踏著迸鲜血。”平日不轻易开口说话,一踏下去就踩着死人的血。这两句诗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前四句是说,自从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以来,经过二年多的混战,唐朝朝廷已经无力收复沦陷区了,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乘机反叛,攻下潼关。这时唐军主力正集中力量对付吐蕃军队。为了巩固唐朝政权,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朔方兵镇守长安。杜甫这时已任左拾遗。由于郭子仪推荐,他得以随同进入长安。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半年时间,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局面。他怀着满腔悲愤,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揭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下半部分则是对这次战乱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诗的前四句是写景。“昨夜”点明时间,说明是在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但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新雷”来代指这件事。“毒蛇”是比喻,指那些作乱者。他们像毒蛇一样,从深洞里爬了出来。“离窟穴”则进一步说明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这四句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话,但写得简洁明快,形象鲜明,富有诗意。

诗的后四句是抒情。“居常口不开,踏著迸鲜血。”平日不轻易开口说话,一踏下去就踩着死人的血。这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把作乱者的凶残和暴虐描绘得淋漓尽致。“居常”是平时的意思。“口不开”是因为平时不轻易开口说话。“迸鲜血”则进一步说明他们是怎样凶残和暴虐的。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与后四句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前四句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后四句是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这种写法使读者既感到新鲜,又觉得真实可信,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生动描写和对作乱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