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六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
注释:弥勒是未来佛,他真的存在,只是他的身体分身千万亿万。
他时时刻刻都在给世人指点迷津,可世人却都不认识他。
赏析:这诗以“弥勒”为题,描绘了弥勒佛的慈悲和智慧。诗中描述了弥勒佛分身千万亿万,随时都在给众生指点迷津,但众生却无法认识他,表达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六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皆不识。
注释:弥勒是未来佛,他真的存在,只是他的身体分身千万亿万。
他时时刻刻都在给世人指点迷津,可世人却都不认识他。
赏析:这诗以“弥勒”为题,描绘了弥勒佛的慈悲和智慧。诗中描述了弥勒佛分身千万亿万,随时都在给众生指点迷津,但众生却无法认识他,表达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注释: - 惠文伯居士请赞:这是一首诗,作者是惠文伯居士。 - 行脚不到庐山: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去过庐山。 - 住院只在江浙:意思是说,作者的住所在江浙一带。 - 偏要冷笑诸方: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嘲笑别人。 - 忘却自家百拙:意思是说,作者忘记了自己的笨拙。 - 讨便宜: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占便宜。 - 破邪说:意思是说,作者喜欢打破别人的理论。 - 一锥一扎:意思是说,作者喜欢用针尖扎人。 -
【解析】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是“格式要求”。然后要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意、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最后按照要求作答。 此题注意以下四点:①翻译时做到信、达、顺,即信:准确,不遗漏;达:表达流畅;顺:符合语境,通顺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文蔚侍者请赞(文蔚侍者)—— 文蔚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号,他曾经担任过侍者,这里指文蔚曾为一位侍者。 2. 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形容做事轻率,缺乏实际内容,却充满虚幻的想法。)—— 描述一个人在行事时,心态不慎重,做事没有踏实的基础,却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题画》。 诗句释义: 1. 肋下三拳,拦腮一掌。 肋下三拳: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拳头打在肋骨下方。 拦腮一掌: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手掌拍打着脸庞。 2. 据令而行,谁知痛痒。 据令而行:根据命令行事,形容画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 谁知痛痒: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道这种力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作品。 3. 转身一拶验来端,杨岐种草铁心肝。
注释: 1.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译文:不求佛教和佛法。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佛教和佛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 人天眼目,佛祖冤雠。 译文:世人的眼睛,是佛祖的仇敌。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看法,认为世人都是佛祖的敌人,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无法看清本质。 3. 香岩下指南作北,剑池上看楼打楼。 译文:香岩山下向南走,剑池边上楼上看楼下打。 赏析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六 无卓锥之地,有无价之宝。 元不用安排,拈来用恰好。 没人情,佛亦扫。 这般村僧,脱空到老。 译文: 惠文伯居士请我赞美这首诗。 没有一块小地,却有无价之宝。 原本不需要安排,随意使用恰到好处。 没有人的情面,佛也会清扫。 这样的村僧,白白度过了一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无地无物但拥有无价之宝的人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样的人的不屑和嘲笑
解析 诗句释义 1. 师肇 - 指的是某位名叫“肇”的僧人。 - 师肇首座:指的是该僧人在佛教寺庙中担任首位座主,通常负责主持重要的宗教仪式或讲座。 2. 请赞 - 表示请求赞扬、称赞的意思。 3. 太愚痴 - 形容某人非常愚蠢或者缺乏智慧。 4. 一句子 - 指一句话或一段话,这里可能意味着简单的言语或表达。 - 佛不知:意指佛陀也无法理解或掌握这“一句子”。 5. 临济老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赠惠文伯居士》。全诗如下: 这个贼,无面目。 指东南,看西北。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自知不解守丛林,永劫甘心入地狱。 注释: - 1. “这个贼”:指的是惠文伯居士,他自称是个盗贼。 - 2. “无面目”:表示他无法面对自己,没有羞愧之情。 - 3. “指东南,看西北”:形容惠文伯居士的行为和态度不定,没有明确的主见。 - 4.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汉生佛祖的诗歌。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三 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 趯出金圈栗蓬,开口不在舌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属于长庆体诗的一种风格。诗中通过描述汉生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祖的敬仰之情。诗句“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汉生和佛祖进行对比,突出了汉生的特点和佛祖的威严。“趯出金圈栗蓬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惠文伯执拗,不知道年老已成魔;后两句写惠文伯偏要时时进入自己的卧室,所招来的怪恨者多。最后一句“咄”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感叹,意思是:唉!你真是一个难对付的人啊! 【答案】 是人道渠执拗,不知年老成魔。 偏要时时入室,所招怪恨者多。 阿呵呵,屈指东西谁似它。 咄
注释:太虚挂剑全生杀,星驰电卷烟云豁。 可中谁是出头人,长啸一声天地阔。 太虚:天空、宇宙。 可中:能中选的。 出头人:出类拔萃的人。 长啸一声天地阔:长声呼啸,意气风发,胸怀开阔。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豪情壮志的诗,通过描绘太虚中的剑和星驰电卷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和成功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情怀和远大志向。 这首诗的主题是“英雄”,诗人以太虚中的剑为意象,象征英雄的形象
【注释】 万般施设:种种布施。常:平常。不惊:不动人。又久长:长久。远烟浪:远山如烟,波涛如浪。思量:思索。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在洛阳时写的一首偈颂。全诗八句,以“不如常”开头,说明佛家讲究随缘、随分、随遇而安,一切皆为空无,不必执着;中间六句写随缘、随分、随遇而安的佛家思想,即随缘、随分、随遇而安是佛家修行的根本;最后两句则点明主题,即佛家的思想并不妨碍我们去想问题
诗句解释 1 有问西来便答东: 这句话意味着不论对方从哪里发问,诗人都以东边为答案。这里的“西来”“东”象征着方位,可能暗指对来自西方的问询,诗人总能给出东方的回答或见解。 2. 从教人笑我佯聋: “从教”是任由、任凭的意思,“佯聋”则是装作耳聋的状态,意在讽刺那些嘲笑他的人。此处表达了一种自信的态度:即使面对嘲笑和误解,我也愿意接受并保持我的沉默与独立思考。 3. 白云乍可离青嶂:
【释义】 有利有弊,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张公吃酒李公醉,是因为他们喝醉了酒。伸脚打瞌睡是有原因的,才放醒醒成忌讳。不是非是,也不是非非,遇贵则贱,遇贱则贵。像狸子和白牯一样,念诵《摩诃经》。祖师并没有西来的意图。 【注释】 1.偈:佛教语,梵文音译“偈陀”,意为颂歌、赞诗,指佛门中的韵文。后泛指佛道中以韵文形式表达的言说。2.颂:古时佛教称佛经为“颂”。“偈”与“颂”同义。3.百三:即一百零三个
注释: 1. 月旦曰朔,月圆曰望。 解释:在农历中,每个月初一称为“朔”即新月,每月十五日称为“望”即满月。 2. 八字打开,有收有放。 解释:这里的“八字”指的是汉字的笔画,也就是“撇、捺、横、竖”,当这些笔画打开时,可以看作是“有收有放”。 3. 萨怛阿竭,二千年前。 解释:“萨怛阿竭”是梵语,意为“一切众生”,在这里指代所有的生命。 4. 摩醯首罗,顶门正眼。 解释:“摩醯首罗”是梵语
诗句原文: 一不成,二不是,突出眼睛失却鼻。 少林刚自觅安心,瞎驴不受灵山记。 译文: 一个人无法完成一件事情,另一个人又做不到,这是由于他们的眼睛出了问题。少林寺的人在寻找内心的平静,但瞎了的驴子却无法接受关于灵山的教导。 注释: 1. “一不成,二不是,突出眼睛失却鼻”: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困境。"一不成,二不是"指的是两个极端的情况,都无法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