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来何处更追寻,放旷谁论古与今。
风带泉声流谷口,云和山影落潭心。
资身自有衣中宝,济世谁藏室内金。
策杖偶来林下坐,鸟声相和唱圆音。
【解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全诗以山居生活为题材,描绘出一幅山居生活的图画,表达了诗人的闲适情怀,抒发了作者的隐逸之志。
“达来何处更追寻,放旷谁论古与今。”这两句写诗人来到山林中隐居后的生活状况。“达”指通达或通达事理,“达来”即来到;“寻”意为寻求,这里指的是寻找,“追”即追求。“谁论”指谁能议论、评说。“古与今”指过去和现在。“放旷”意为心胸开阔,不受拘束;“谁”即哪,指代人。“论”即评论,议论。诗人来到山林后,过着清贫而悠闲的生活,他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心胸变得开阔了,不再去追求什么,不再去讨论什么,只享受眼前的山水风光。“放旷谁论古与今”,意谓:我来到山林后,已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不再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功罪。“资身自有衣中宝,济世谁藏室中金?”这两句写诗人在山居生活中,自得其乐,自食其力,过着清静简朴的隐居生活。“资身”指修身养性,修养身心。“济世”指造福社会。“济”是救济、救助之意。“谁藏室中金”即室内藏着什么金?“金”指黄金珠宝一类贵重物品。诗人认为,修身养性才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济世”。
第三联写诗人在山林中,欣赏着山景,听着风声,看着泉水从谷口流下,云彩在山间飘荡,山影倒映在潭里。“资身”指修身养性,修养身心。“济世”指造福社会。“资身自有衣中宝,济世谁藏室中金?”这两句写诗人在山居生活中,自得其乐,自食其力,过着清静简朴的隐居生活。“资身”“济世”指修身养性与造福社会两个方面。“衣中宝”指修身养性所得到的益处。“衣”指衣服。“宝”指宝物,比喻修身养性所得到的益处。“济世”指造福社会。“室中金”指富贵财富。“金”指黄金珠宝一类贵重物品。诗人认为,修身养性才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济世”。
第四联写诗人偶尔出门到林下散步,听到鸟儿相互应和唱圆音。“偶”指偶然,偶尔。“林下”指树林底下。“坐”指坐着休息。这句写的是诗人偶尔到林下散心时的所见所闻。“鸟声相和唱圆音”,意谓:鸟儿相互应和唱着美妙的歌声。“和”指互相应和。“圆音”指悦耳动听的歌声。“和”指和谐。“圆”本义为圆形,此处指声音悠扬动听。诗人在闲暇之余,偶而到林下散步时,听到鸟儿相互应和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感到十分惬意,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赏析】
此诗为五言律诗。整首诗通过对山林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前四句写诗人来到山林后的生活状况,后四句写诗人在林下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意境幽雅恬静,语言简练含蓄,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的隐逸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