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如来家,须学如来行。
诸念入正念,有诤归无诤。
注释:生在佛教的如来家,必须学习如来的修行方法。
诸念进入正念的状态,有争斗就回归到无争斗的状态。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才能真正的修行成功。他提倡“诸念入正念,有诤归无诤”的观点,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一个人的思想进入到真正的正念状态时,他就能摆脱所有的争斗。这种观点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生在如来家,须学如来行。
诸念入正念,有诤归无诤。
注释:生在佛教的如来家,必须学习如来的修行方法。
诸念进入正念的状态,有争斗就回归到无争斗的状态。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才能真正的修行成功。他提倡“诸念入正念,有诤归无诤”的观点,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一个人的思想进入到真正的正念状态时,他就能摆脱所有的争斗。这种观点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诗句解析: 1. 刺血写法华: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用鲜血来书写书法的艺术,以表达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 矮窗岑寂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狭小昏暗的窗户旁,环境寂静无声,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3. 一字一点血: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鲜血来写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如同血滴落下,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4. 血尽笔秃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所有的血都用完了,笔也磨损到没有墨水可以再写出新的文字时,只能停止写作
璞翁 隐密全真处,浑仑未剖时。 从来只与么,不用讨瑕疵。 注释: 璞翁:诗人自号。 隐密全真处:指隐居在隐秘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真性。 浑仑未剖时:指混沌的宇宙还没有分裂出来之前的状态。 从来只与么:指从古以来,只有这种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名利的人。 不用讨瑕疵:指不要追求那些微小的、不值得一提的缺点和不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评价,表达了他对隐世生活的喜爱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译文】 新戒落发升座,患累资生无涯。选官选佛学丹霞。须知发刬殿前草,不碍萱开堂北花。万法从心心是正,一心逐物物皆邪。夜窗寂寂青松下,究彻根源始到家。 注释:如行(比喻)新戒(新戒律、新规矩),落发(出家为僧尼)、升座(受戒后正式坐上师位):新戒落发升座,即受戒。患累资生无涯(指人生在世的苦难是无穷无尽的);选官选佛学丹霞(挑选官职和佛教教义)。须知(明白知道)
. 【注释】: 海(指大海)散香风——形容海面上的波涛像飘散的芳香一样,使整个海面都弥漫着香气。 菡萏红(莲花)——即荷花,一种水生植物,花呈粉红色。古人常用“菡萏”来代指荷花。 锦鳞方上钓——形容鱼在水面上自由地游来游去,好像在被渔人用丝线挂在钩子上。这里用“锦鳞”比喻鱼儿,“方上钓”则形容鱼儿自由自在的样子。 金锁已腾空——形容鸟儿展翅高飞,好像被金锁挂在天上一样。这里的“金锁”是比喻
【注释】 ①旗:这里指旗帜。五色:五彩缤纷的颜色。中毬辊百花:球在飞流中翻滚,像花一样绽放。辊,滚动的意思。 ②途:同“涂”,途径,路途。 ③赏析:此词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的感悟和思考
注释:没弦的琴弹奏三四次,无孔的笛吹奏两三次。明月浮在天上如水一般平静,长安的归梦恰好是三更时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的情感。首句“没弦琴三弄五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空旷的房间中,琴声悠扬,仿佛有无数个音符在空中飘荡。第二句“无孔笛一声两声”则进一步渲染出音乐的空灵之感。这两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调。接下来的两句“明月浮空天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