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迥迥地趁不去,时复深村荒草行。
一色皮毛都换了,荷担须是者众生。
【注释】
雪牛:指牛身上长满了白色的毛。“雪”在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其毛色洁白如雪;“一色”是名词,指的是牛身上的白色毛发。“荷担须是者众生”,荷担,背负着,这里是说背着的担子上全是这雪白的皮毛。
【赏析】
描绘了一幅深山老林中牛儿在积雪中行走的画面。前两句通过“趁不去”,“时复深村荒草行”写出了雪牛的悠闲自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后两句则以人的视角写出了雪牛的勤劳和朴实无华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雪牛的喜爱之情。
露迥迥地趁不去,时复深村荒草行。
一色皮毛都换了,荷担须是者众生。
【注释】
雪牛:指牛身上长满了白色的毛。“雪”在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其毛色洁白如雪;“一色”是名词,指的是牛身上的白色毛发。“荷担须是者众生”,荷担,背负着,这里是说背着的担子上全是这雪白的皮毛。
【赏析】
描绘了一幅深山老林中牛儿在积雪中行走的画面。前两句通过“趁不去”,“时复深村荒草行”写出了雪牛的悠闲自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后两句则以人的视角写出了雪牛的勤劳和朴实无华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雪牛的喜爱之情。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老倒杨岐没脑门,行藏驵侩许谁论。 碧云深处问端的,他是他家九世孙。 1. 杨岐:指杨岐山,位于江西上饶地区。 2. 碧云:即碧云寺,位于四川广元。 3. 端:此处为疑问词,意为“究竟”。 4. 驵侩(zāng kuài):旧时称做买卖的人。这里指僧人。 5. 九世孙:指的是该僧人的第九代子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诗人送别僧人过碧云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僧人深厚的感情
注释: 踏不着处:指僧行走时脚下没有落脚的地方,形容道路难行。 烂如生铁硬如泥:比喻道路非常艰难,像生铁一样坚硬,像泥土一样软。 金陵:指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是古都之一。 寻处:寻找的地方,这里指僧人所去的地方。 鄮峰:山名,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东南。 东岭西:指鄮峰的东面和西面,即整个山脉。 译文: 你的脚步难以到达的地方,就像生铁那样坚硬,就像泥土那样松软。你四处寻找的地方
【注释】 ①无象:此诗是作者对“八卦”的诠释,即指《周易》六十四卦。②澹泊:淡泊,超脱世俗的名利地位。虚闲:闲散。③未动爻:指卦象中未发生变化的爻,即卦中的阴爻(——)和阳爻(--)。④何单拆:什么可以拆开。⑤重交:重复的交,意谓重复的变爻。⑥太平时代合如是:在太平时代应该如此行事。⑦卦子:指八卦。⑧逢人莫乱抛:与人相处时不要轻率地丢弃、抛弃。⑨赏析:①首句“澹泊虚闲未动爻”,是说《易经》卦象中
译文: 熔炼万物的铁壁炉火,不透气的地方却有气流;自从我归来后,才看到层层叠叠的景象。 注释: 1. 铁壁炉火:比喻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像炼铁一样坚韧不拔。 2. 不通风处却通风:形容环境虽然看似闭塞,但实际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秩序。 3. 透得归来: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或修行,终于有所领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4. 方见一重还一重:形容经历层层困难或考验,最后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
注释: 1. 南方展转扣西来:南方辗转,抵达西方。 2. 口欲谈而擘不开:想说话却开不了口。 3. 乙马三寅领将去:骑着三只马的使者带领他离去。 4. 溪边婆子笑咍咍:溪边洗衣的姑娘笑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深深眷恋和不舍。首句“南方展转扣西来”,描绘了诗人辗转南来,最终抵达西方的场景。第二句“口欲谈而擘不开”
石门 石门高耸,被云雾和苔藓封住,形势险峻。我曾在门前敲击,费尽了轮槌的力气。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入内途径,所以忘了心行路绝时应该继续前行。 注释: 1. 石门: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2. 云锁苔封:形容石门被云雾和苔藓覆盖,显得幽深神秘。 3. 势崄巇:形势险要。 4. 叩:敲。 5. 心行路绝:心行,内心行动;路绝,没有出路。形容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赏析: 这首诗以石门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