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收得江西信,藏在山中五百年。
转送相模贤太守,不烦点破任天然。
注释:
径山:即灵隐寺。
相模:地名,今属日本。
贤太守:指日本的平将门。
点破:指出露真相、秘密。
赏析:
这首诗以灵隐寺的一株古梅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历程,表达了对生命永恒、自然和谐的深刻领悟。
径山收得江西信,藏在山中五百年。
转送相模贤太守,不烦点破任天然。
注释:
径山:即灵隐寺。
相模:地名,今属日本。
贤太守:指日本的平将门。
点破:指出露真相、秘密。
赏析:
这首诗以灵隐寺的一株古梅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生长历程,表达了对生命永恒、自然和谐的深刻领悟。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1. 送:送给,此处指告别。 2. 镇:地名,今浙江宁波市。 3. 知客:寺院中负责迎接宾客、安排住室等事务的职事。 4. 幸:有幸。 5. 拂拭:擦抹。 6. 藤枝:藤蔓。 7. 堤防:堤岸。 8. 祖师禅:禅宗祖师传授的禅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海南时写给友人的。首句“海南一片旧田园”描绘了作者离开的地点——海南。第二句“松竹迎风幸可怜”,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留恋之情
注释 无瑕:没有瑕疵,指纯洁。 本体温如又莹如:比喻人的品质像水晶一样纯洁透明。 拟心雕琢费工夫:比喻要精心雕琢,才能使之完美。 自家宝藏只这是:比喻自己拥有的珍贵财富只有这些。 切莫揩磨染污渠:比喻不能玷污自己的宝贵之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一个晶莹剔透的“玉璧”,表达了诗人对纯洁品质的追求和珍视。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玉璧”的质地、色泽和价值,同时也传达了一种人生哲理
注释: 去到双林见旧游,眉弯新月眼横秋。 寒暄未举宜先问,因甚桥流水不流。 赏析: 第一句“去到双林见旧游”,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不舍。“双林”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如山林或园林,也可能是指某种事物或概念。 第二句“眉弯新月眼横秋”,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明月形象,以及秋天的气息。这里的“眉弯新月”可能是指诗人眉毛的形状像弯月一样,而“眼横秋”则可能是指眼神中流露出的秋天气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友丁高的,描述了丁高穿着云纹仙衣,戴着霞光闪闪的冠帽游历上宫的情景。而丁高却因为某种原因变成了一只鹤,回到了故山。这首诗以送别为背景,通过描绘丁高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感情和对他命运的关切。 首先看“霞服云冠游上苑,芒鞋竹杖过幽扉”,这两句诗描述了丁高身着云纹仙衣,头戴霞光闪闪的冠帽,手持竹杖,穿过了幽深的门扉,来到了上宫。这里的“霞服”指的是神仙的衣服
注释:收拾掉凋零的花朵,贴在老枝上。游动的蜜蜂和蝴蝶都纷纷飞来,飞舞盘旋。千万不要让它们嗅到没有芳香的地方,只好沿着旧路回到原来的地方。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花鸟之喻抒发了诗人的某种情怀。首两句写花残时,把凋零的残花收拾起来,贴在老枝上,使残花与老枝结合,以显示自己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毅力。三、四两句写蜜蜂和蝴蝶纷纷飞来,围绕着残花飞舞盘旋。“莫教嗅著无香处”是说,千万不要让它们嗅不到香味的地方
注释:头发是从娘胎里生的,一旦剪短了还会再长出来。斜着用金刀将那头缕缕的发丝勾得紧紧的,每一丝每一毫都看得清清楚楚。 赏析:这首《净发》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诗中“一毫头”三字用得极为巧妙,把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