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亲传真命脉,橘洲笔底发渊源。
郁乎光焰十万丈,只贵知音一印传。
注释:佛祖亲自传达真命脉,橘洲笔底发出渊源。
郁乎光焰十万丈,只贵知音一印传。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佛祖亲传真命脉”和“橘洲笔底发渊源”等词句,表达了对佛法源头的崇敬之情。而“郁乎光焰十万丈”,则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光辉照耀万物的景象。最后一句“只贵知音一印传”,则是说真正理解佛法的人,只需要一个印子(即一种象征)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整首诗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
佛祖亲传真命脉,橘洲笔底发渊源。
郁乎光焰十万丈,只贵知音一印传。
注释:佛祖亲自传达真命脉,橘洲笔底发出渊源。
郁乎光焰十万丈,只贵知音一印传。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佛祖亲传真命脉”和“橘洲笔底发渊源”等词句,表达了对佛法源头的崇敬之情。而“郁乎光焰十万丈”,则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光辉照耀万物的景象。最后一句“只贵知音一印传”,则是说真正理解佛法的人,只需要一个印子(即一种象征)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整首诗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解析】 “见山亭”是诗题,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场所。 “柳陌花衢烂熳游,不知日月去如流。”意思是在柳树成荫的小路和繁花似锦的大路上尽情游玩,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下,时光匆匆流逝。 “抬眸忽见家山在,双手难遮满面羞。”意思是抬头一看,忽然发现家乡就在不远处,但自己却手足无措,难以掩饰满含泪水的脸。 【答案】 见山亭 柳陌花衢烂熳游,不知日月去如流。 抬眸忽见家山在,双手难遮满面羞。 赏析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宝华法堂 - 这个题目可能指的是一个佛教场所的名称,"宝华"通常指代佛经、佛塔或其他贵重的佛教圣物。"法堂"是佛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2. 老蚌虚含素月胎 -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老蚌孕育新生命的图景。老蚌(也称作蚌蛤或海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和财富。"虚含素月胎"意味着蚌内孕育着纯净如月亮一般的胚胎,象征着纯洁和新生。 3.
注释: - 一苇亭:指诗人自己的名字或别号。 - 长江:指长江水。 - 一苇浪花:指江上波浪上的浪花。 - 合国咸知:全国的人都知道,这里指全国的文人雅士。不再来:再也没有了。表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之情。 - 千古:千年,代指过去。 - 凭栏:靠在栏杆上。 - 惆怅:伤感、忧郁。 - 岂知:哪里知道,哪里能想到。 - 脚下滑如苔:脚底滑得像长满了苔藓一样。 赏析:
【注】: 1. 山偈奉饯九江纯禅者归东林受业: 山间偶作偈诗来送别九江的纯禅大师回东林寺学习佛法。 2. 誵讹:指佛经中的错漏和讹误。 3. 十卜干千不较多: 用佛教中比喻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比作“一念”的功夫,强调了修行是“一念”的努力,不是多。 4. 东林:地名,在江西九江县,为禅宗寺院。 5. 受业:即学佛,修学佛法。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注释: 1. 参玄曾未造玄微:在参悟禅宗的玄学时,并未深入到玄学的细微之处。 2. 肯学新丰十不归:不愿意像新丰人一样,十年九不回家。 3. 归举清凉答佛话:回到家里,用清凉的话回答佛祖的问题。 4. 教娘知有祖师机:让母亲知道有祖师传授的玄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超禅人归省亲的赞美之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超禅人的形象描写和对其行为的肯定,表达了对他归省亲的赞赏之情。同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首联“拖云从龙去又回,无心却似有心来”是说诗人的笔意,像拖住云彩跟着神龙飞腾而去又回到原处一样,他的心情也是忽上忽下。诗人写自己的心情忽高忽低,用“拖云从龙”比喻自己的情感变化,既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也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颔联“只因怕失老僧约,永日岩房拨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