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探道德五千字,字字君家说底书。
要识玄之又玄旨,淡然清对了无馀。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李道士归山之作。首二句说诗人在与道士对话中,仔细探究了道教的“道德经”五千字,每字每句都出自君家底册。第三四句说要想真正领会道家玄学的根本意义,必须淡然清静,对万物浑然无差别。全诗句句紧扣“道”字,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读者对道教的玄妙哲理有更深切的感受。
细探道德五千字,字字君家说底书。
要识玄之又玄旨,淡然清对了无馀。
【赏析】:
此诗是作者送李道士归山之作。首二句说诗人在与道士对话中,仔细探究了道教的“道德经”五千字,每字每句都出自君家底册。第三四句说要想真正领会道家玄学的根本意义,必须淡然清静,对万物浑然无差别。全诗句句紧扣“道”字,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使读者对道教的玄妙哲理有更深切的感受。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示本上座(注释:本意是向本位的僧人传授佛法,此处特指向本座僧人展示佛法。) 勿游鱼鲁刁刀市(注释:勿字意为“不要”,游鱼意为鱼,这里借鱼的形象表达不要像鱼那样在浅滩里徘徊;鲁意为“浅滩”,刁刀意为锋利的刀刃,市场即集市,这里用来形容浅滩上的集市。) 莫逐千干十卜人(注释:千干十意为众多的、杂乱无章的人,卜人即占卜的人,这里用来形容不要追随那些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
【注释】 1.聪大师:指唐代诗人王昌龄。号无闻,字少伯。开元十四年(726),李白游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时,与之交游。后李白因事获罪,被流放夜郎。王昌龄也因事获罪,贬为龙标尉。二人在贬所相遇,李白送行。王昌龄作《听蜀僧濬弹琴》诗赠别:“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2.来日台山大会斋:即“明日会宴台山”。台山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语,旨在劝诫人们不要在末法时期浪费资源。 昌大师 住广福说偈勉之:昌大师住在广福寺,他在这里讲经说法,用佛理来教诲众生。 桂岩桂子久飘香,时节催开选佛场:桂树的花香四溢,正是时候,选佛场(即寺庙)也在这个时候举行盛大的法事。 莫作末山施半杓,使人特地唤娘娘:末山是指佛教末流,施半杓是指施舍,娘娘指的是菩萨。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在末法时期浪费资源,而是应该珍惜佛法,虔诚地修行。
【注释】 送圭维那:送别一位名叫圭的僧人。圭,即圭峰和尚,唐代人,俗姓朱,号为圭峰道者,是禅宗临济宗曹洞宗的始祖之一。 誵讹:传说、神话。 十卜千干:十个占卜、一千次尝试。 狭路相逢略抬手:在狭窄的路上偶然遇见对方,只是轻轻地举手打招呼。 眼脑是如何:眼神和头脑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圭峰和尚分别时所作,表现了对圭峰和尚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的起句“年来个事带誵讹”
注释: 辣辣辛辛,形容生活的艰辛,也暗指修行的辛苦。 一味禅,一心向佛,一心向道的意思。 惯常岂在杓头边,意指生活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用平常心去面对。 一千五百善知识,意指有一千五的善知识,即一千五百位有学问、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未出门时话已圆,意指还未出家为僧的时候,已经能讲得非常圆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的朋友即将出家为僧,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祝福他。
送真大师 头戴还同放下时,好观实际访俱胝。 至今五百年来下,一段风光付与谁。 注释:戴着帽子的时候,好像没有戴一样;放下帽子的时候,好像戴着一样。去拜访具足戒的和尚,观察其实际修行的情况。从我出生到现在五百多年了,这一段美好的风光,应该交付给谁呢?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禅宗祖师的诗。全诗四句,首二句赞美真大师的“不著”禅风,末二句感叹时光易逝,人生如梦,只有具足戒的和尚才能体悟到这片刻之间的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