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注释:
- 竺土大仙心:指印度的大仙人的心,竺是古印度的代称。
- 东西密相付:东西是指东方和西方,密相付指的是秘密地交付。
- 谨白参玄人:谨慎地向研究道家玄学的人报告。
- 光阴莫虚度: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
-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间宝贵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强调时间的珍贵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真理和智慧。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思。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注释: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这首诗的意思是:没有背面,有孔窍,转相亲,转料掉。凤台平,石城小。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译文: 无背面,有孔窍,转相亲,转料掉。 凤台平,石城小。 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注释: 1. 无背面,有孔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背面,但是有洞。 2. 转相亲,转料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有洞,但是可以相互亲近。 3. 凤台平,石城小:这句中的“凤台”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凤凰栖息的地方
金乌,太阳的别称;飞,升起的意思。 玉兔,月亮的别称;走,落下的意思。 目前的事,看不透。 十日前,五日后,谁敢咳嗽(咳嗽声)。 注释:金乌和玉兔分别指太阳与月亮,金、玉都是贵重之物,所以这里用金乌、玉兔来象征太阳与月亮。金乌飞指的是太阳升起了;玉兔走指的是月亮落下了。“目前”指现在,“看不透”指难以看清楚。“十日前”“五日后”指从十天前到十五天后。“敢”是“难道”的意思
【注释】 连城之璧:指价值连城的珍珠美玉。本无瑕:本来没有瑕疵。何事生来便撒沙:为何生来就撒下沙子呢?阿师:指和尚。落处:比喻事情的起因、结果。好冤家:指好和坏、善与恶。有恶冤家:有恶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迁的看法。首句“连城之璧本无瑕”,是说连城之璧本来没有瑕疵,但为何生来就被撒沙呢?这里,作者以连城之璧喻指美好的事物,而以撒沙喻指破坏美好的东西的人或事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九 与么则易,不与么则难。 不与么则易,与么则难。 金乌飞上玉栏干,眨上眉毛子细看。 注释: 1. 偈颂一百五十首:这是一首由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诗,收录于《大正藏·第一册》。 2. 偈颂:即佛教中的颂赞,是一种表达宗教信仰或赞美佛祖的文体。 3. 其九:指这首诗的第九篇。 4. 与么则易:与(同意)么(佛家用语,表示“一切众生”)则易。意为如果只是同意佛家的教义,那么就容易了
这首诗的译文是: 上刀山攀剑树。 双暗双明,裂开捻聚。 倒跨杨岐三脚驴,踢断岩头末后句。 谁是其人,目前荐取。 注释: 1.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十:这是一首偈颂,即禅宗公案诗,用于引导弟子参悟禅宗公案。 2. 上刀山:在佛教中,刀山是指一种象征性的修行方式,需要面对极大的痛苦和危险。在这里,“上”指的是面对、经历。 3. 攀剑树:攀爬锋利的剑树,象征着克服困难和挑战。 4. 双暗双明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十一》: 1. “一即三,三即一”:这里的“三”和“一”可以理解为数学中的加法。例如,3 + 1 = 4,这里用到了加法运算。这种表述可能是在强调某种平衡或统一性。 2. “剩则不足,少则有馀。”:这句话意味着当某物超过一定的数量时会变成负数(例如,10 - 5 = 5),这在数学上是不成立的。但在这里,它可能在表达一种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