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密庵巧,喜松源拙,扫临济喝,折德山棒。
自谓不蹑前脩,又道抛三放两。
自谓无法与人,又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这首诗是禅宗公案,出自《五灯会元》中的“笑密庵巧,喜松源拙”一节。
首先解读一下关键词:
- 笑密庵巧:笑密庵是禅宗中的一个著名禅师,他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能够用一句话解决很多问题,所以被称为“巧”。
- 喜松源拙:这个禅师的修行方式比较笨拙,但他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被称为“拙”。
- 临济喝:临济宗的祖师慧能曾用“临济喝”(一种棒喝法)来教化弟子,这种方法简单粗暴,但效果显著。
- 德山棒:德山宗的祖师宣鉴也曾用“德山棒”(另一种棒喝法)来教化弟子,这种方法更加直接,但同样有效。
- 不蹑前脩:意思是说,他不羡慕那些已经达到了很高境界的人,而是自己努力向上。
- 又道抛三放两:意思是说他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 无法与人:意思是说他并不认为禅宗是一种固定的教条,而是一种需要自己去领悟的方法。
- 开口不在舌头上:意思是说他并不认为口才和表达能力很重要,而是更注重内心的修煉和悟性。
接下来是诗句:
笑密庵巧,喜松源拙,扫临济喝,折德山棒。
自谓不蹑前脩,又道抛三放两。
自谓无法与人,又道开口不在舌头上。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中的经典之作,它展示了禅宗的独特魅力和智慧。禅宗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顿悟”,即通过直接的体悟和体验来理解真理。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禅宗的重要观点。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禅宗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它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即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该过于依赖传统的解决方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总之,这首诗是禅宗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