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书来自九重天,宝墨琳琅色尚鲜。
移取岩间枯树子,和根植向鹫峰巅。
【注释】
偈颂:唐代佛教寺院中僧人为诵经而作的韵文。
偈,即佛曲,佛教中的诵经调子。
敕:皇帝的命令。
九重天:指天上最高的九层。
琳琅:美玉。
移取:移植。
岩间:山岩间的树木。
枯树子:枯萎的树籽。
和根:和合树根。
植向:种植在……。
鹫峰:即鹫岭,传说中山峰名。
【译文】
诏书来自九天之上,墨色如同美玉般鲜亮。
将枯树的种子移植到山岩上,和它的根部一起生长在鹫峰之巅。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颂,全诗四句,每句七字。
第一、二句写诏书由天而降,其色如美玉一般鲜艳。“诏书”二字是全诗的主题,也是整首诗的中心意象。“来自九重天”,指的是诏书来自天上最尊贵的地方,也暗指了诏书的权威和神圣;“宝墨琳琅色尚鲜”,则形容诏书的墨色珍贵且色彩鲜明,彰显出诏书的高贵与尊严。
第三、四句写诏书被移植到了山岩之上,与山岩的枯树种子一起生长。“移取岩间枯树子”,“枯树子”指的是那些已经死亡、枯萎的树籽,它们原本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但诏书将其移植后,仿佛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和根植向鹫峰巅”,则进一步描绘了诏书与枯树种子共同生长的景象,它们在鹫峰之巅扎根,象征着诏书的权威与威严将永远流传下去。
此诗通过诏书这一主题,巧妙地将诏书的尊贵、神圣与枯树种子的重生、生机等意象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同时,通过对诏书与枯树种子共同生长的场景进行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与希望的赞美之情,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