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物,物中眼。
雪峰辊三个毯,睦州担一片板。
诗句:眼中物,物中眼。
译文:眼中所看到的物体,其实都蕴含了双眼的眼睛。
注释: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眼睛是人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而“眼中物”则指的是外在的世界和现象。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赏析:此句诗表达了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有敏锐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洞察力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眼中物,物中眼。
雪峰辊三个毯,睦州担一片板。
诗句:眼中物,物中眼。
译文:眼中所看到的物体,其实都蕴含了双眼的眼睛。
注释: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眼睛是人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而“眼中物”则指的是外在的世界和现象。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赏析:此句诗表达了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有敏锐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种洞察力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一百十九 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 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 注释: 1. 渠侬:你。2. 白云乡:指隐居的地方。3. 杳茫:模糊不清,不明确。4. 几度:多次。5. 幽香:清幽的芳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同时
巴陵三转语,南源女人拜。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灵鹫峰头一炷香。 注释:巴陵三转语,指佛教的《华严经》中的“三转法轮”,即“法性、实际、周遍”。南源女人拜,指在南方源头修行的女人们向佛陀致敬。 人贫智短,马瘦毛长,灵鹫峰头一炷香。 注释:这里用来形容人的贫穷和智慧的浅薄,以及马的瘦弱和毛长。而灵鹫峰头一炷香,则是指佛寺中的佛香。 赏析:这首偈颂通过对比人的贫穷和马的瘦弱,以及佛寺中的佛香
【注释】 簇簇:繁密的样子。 却之不回:指拒绝别人的馈赠,别人再三相劝,就是不肯接受,也不会改变初衷。 瞬目不扬眉:形容神态安详自然,从容不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佛的偈子。“簇簇上来”句,写佛像庄严、神圣;“却之不回”,写对佛像的虔诚。“簇簇下去”两句,写佛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于斯立片时”三句,写自己虔诚地瞻仰佛像的情景。“瞬目不扬眉”一句,写自己虔诚地瞻仰佛像的神情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禅、尊、尊卑”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 译文: 还没有看见那老人之前,天在上头地在下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梳理一遍,然后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再对照着诗歌内容解说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大仙心,休莽卤”意思是“修行人的心,不要糊涂”。这是全诗的首句。“三十三,错分付”意思是“三十三天,错误地安排”。这是第二句。“细推穷在何处?只知昨日雨今日晴,而不知今日晴昨日雨”,这句的意思是:仔细一推敲
我们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常在途中久不归,可怜庭户草离离。 释义: 经常在路上行走,却久久不能回到故乡,家中庭院的草木已经长得茂盛而稀疏。 - 常在途中久不归: 描述诗人长期在外,未能回家。 - 可怜庭户草离离: 表达了家中庭院里草木生长茂盛而稀疏的情景,反映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青山门外忽相见,问著刚然道不知。 释义: 突然在青山门外遇见了老朋友,但问他是否还记得旧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