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来面目已全彰,出就呈机验当行。
千释迦文万弥勒,都卢摄入一身光。
诗句解释:
- “裴休捧佛请安名图赞”:裴休(673年-745年),唐代著名诗人,因反对宦官专权而得罪皇帝,被贬为道州刺史。这里提到“裴休捧佛请安”,可能是在描述裴休在寺庙中虔诚地礼拜,祈求平安。
- “持来面目已全彰”:手持经文,显现出佛陀的真容。这句话表达了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能够看到佛陀的真身,即所谓的“法身”。
- “出就呈机验当行”:从佛教教义来看,修行者应当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证悟真理。这里的“呈机”可以理解为显露机缘,而“验当行”则强调了修行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 “千释迦文万弥勒”: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弥勒则是未来将要降临的佛教救世主。这两句诗可能是在赞美佛法的伟大与普照众生的理念。
- “都卢摄入一身光”:都卢(dulu)是梵语,意为光明、智慧;摄入指的是摄取、接受,全身光则是形容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光辉。整句诗表达了通过佛法的领悟,可以使得修行者如同获得了无尽的光明,照亮一切,实现内心的清净和提升。
译文:
裴休手持佛经向佛请安,显现出佛陀的真容。出就呈显机缘,验证佛法的当行。千部释迦文经、万部弥勒经,都是佛陀的教诲。都卢摄入一身光明。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敬仰。通过“裴休捧佛请安名图赞”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佛法是一种庄严神圣的力量,值得人们顶礼膜拜。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阐释了佛法的实践意义:“持来面目已全彰”,“出就呈机验当行”,强调了通过佛法的实践和体验,可以获得真实的觉悟和解脱。最后四句,通过对比不同的经典文献,展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无边无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无边慈悲的赞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佛法的崇敬,也有对修行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