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无差,云门胡饼赵州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惭愧太原孚上座,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
一切法无差,
云门胡饼赵州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惭愧太原孚上座,
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
注释
- 一切法无差:所有事物都平等不二,没有差别。
- 云门胡饼赵州茶:指禅宗公案“云门寺的胡饼(即面饼)和赵州从谂的茶”,意指佛法的简单明了。
- 黄鹤楼中吹玉笛:唐代诗人崔颢曾作《黄鹤楼》,其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描述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凄凉景象。此处借用此景表达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
- 江城五月落梅花:描绘了江南五月时节梅花盛开的景象,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 惭愧太原孚上座:指的是唐代僧人汾阳禅师,他因五更钟声而起舞,表示对佛理的领悟和对日常俗务的超脱。
- 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形容在黎明时分听到军营里的鼓鸣和角声,以及弹奏琵琶的情景,反映了一种从宁静到喧嚣再到平静的变化过程。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净端的禅诗作品《偈四首》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万物平等、无常与解脱。
首句“一切法无差”直指佛教中的“诸法无我相”、“万法归一”的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平等无差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观念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固有看法,鼓励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句“云门胡饼赵州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观点。云门寺的胡饼和赵州从谂的茶,看似简单平凡,却蕴含着深奥的禅意。这两句话合起来,表达了禅宗追求的简单直接的真理观,即一切皆为真如,无需繁琐的修饰。
第三句“黄鹤楼中吹玉笛”,以历史典故“黄鹤一去不复返”为背景,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无常。这里通过黄鹤楼这一文化符号的运用,传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第四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转向了更为细腻的情感描写。五月的江城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而梅花的盛开与凋零,恰似人生的短暂与永恒。这里的梅花成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体,代表着生命中的美好与哀愁。
第五句“惭愧太原孚上座”,则转入了对个人修行状态的描述。这里的“惭愧”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觉悟的状态,表明修行者已经超越了物质欲望的束缚,进入了心灵深处的自我修养。
最后一句“五更闻鼓角,天晓弄琵琶”,则是对禅宗生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进行了描绘。五更时分的鼓角声和天明时分的琵琶声,共同营造了一种从寂静到活跃再到平静的过渡氛围。这不仅反映了禅宗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也展示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琐事时保持一颗清净之心的能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交织,表达了禅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即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无需执着于任何事物;同时,也传达了禅宗对个体修行的深刻洞察,即修行者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