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条拄杖,寻常将何比况。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
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
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

注释

我:我。

有一条:指有一支拄杖。

寻常将何比况:平常人拿它怎么比拟?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仑西嶂:采来的不是指的南山(指庐山),也不是指昆仑山的西面山峰。

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把手中的笔拈起来,眼睛便生出光彩;放下笔,笔尖便像龙一样蜷缩着。骊龙,传说中的龙的一种。

同徒若也借看:同伴们也要看看。

卓出人中之上:高出众人之上。卓,高超、卓越。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四句写竹杖的特点,五、六句写持杖时的动作,七、八句写观竹杖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竹杖写得生动活泼,活灵活现。“拄”者,依靠之意,是诗人用得最熟练的字眼。但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用竹杖支撑身体,而说“我有一条拄杖”,这就使人感到这根竹杖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似的,仿佛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生活用具,而是可以依赖的伴侣,可以信赖的朋友。诗人用一个“有”字点明其存在,用“何比况”三字问及其用途,既显得委婉,又显出亲切,同时也显示了竹子的坚韧与刚直。

第三句,诗人进一步具体地写出了“拄杖”的特点,即不是一般的竹竿子,而是有着特殊功用的竹制手杖。“采”是采集的意思,“南山”“昆仑”都是我国著名的名山,分别位于江西和青海一带。诗人巧妙地用这两个地名来说明手杖所取材料的特殊地方。

第四、五句,诗人描绘了持杖时的情景。“拈起满目光生”,是用夸张的手法写持杖时的神情。当诗人用竹杖支撑身体时,眼中自然会闪烁起光芒。这里的“拈”,“生”二字用得极妙,不但使诗句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表现出持杖者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样子,同时,也暗示出了持杖者在行动中的矫健姿态。“放下骊龙缩项”,则进一步写持杖者在休息时的神态。当持杖者在行走或劳动之后,他放下手杖,这时他的笔就自然地收起,笔尖就自然地蜷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持杖者的文雅风度,而且显示出他那种勤奋好学的可贵精神。

末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对竹杖的喜爱之情。“同徒若也借看”一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发挥,也是对全诗意旨的概括和升华。所谓“同徒”,就是同行的人,也就是作者的朋友们,他们当然也想看看这根神奇的手杖。“卓出人中之上”,则是从整体上高度赞扬了这根手杖。它之所以能卓立于众物之上,是因为它的品质优良——既坚韧又矫健;因为它的功用独特——既能支持身体,又能助人书写。因此,这根手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争相观看和赞美的对象了。

此诗通过咏竹杖,表达了作者对竹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