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绕茅堂山绕溪,溪山深处是真栖。
山人若问西来意,云自高飞鸟自啼。
【注释】
- 茅堂:用茅草覆盖的屋,这里指茅屋。
- 真栖:真正的栖息之地。
- 山人:隐士,山林中的人。
- 西来意:从西边来的情意或使命。
- 云自高飞鸟自啼:白云自由地飘荡,鸟儿自在地鸣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句“溪绕茅堂山绕溪”,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溪水环绕着茅屋,山峰环抱在溪流之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这一句诗通过视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第二句“溪山深处是真栖”,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隐居生活。在这里,溪水与山峰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静谧空间,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真正栖息之地。这里的“真栖”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居住,更是一种精神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寄托。
第三句“山人若问西来意”,引入了一种对话的元素,让读者思考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山人”指的是隐士,他可能对诗人提出的问题感到好奇或不解。“西来意”则是指从西边而来的情感或使命,可能是诗人对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表达。这句话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最后一句“云自高飞鸟自啼”,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云自高飞”和“鸟自啼”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万物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云彩自由地飘荡在空中,鸟儿自在地鸣叫在枝头。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