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渺沉虚碧,清池见宿云。
松声临石断,山影与泉分。
芳草经年梦,幽禽隔径闻。
倚栏吟未尽,红日又将曛。
【注释】
宿云山房:在白云深处的山中茅舍。
缥渺:高远而模糊。
沉虚碧:指水色如碧玉般深沉,清澈透明。
清池见宿云:在清冷的水面上,可以看见飘浮不动的夜云。
松声临石断,山影与泉分:山风从松林里吹出,仿佛把石头都吹得断折了;山影随着泉水流淌,好像要分成两股水流。
芳草经年梦,幽禽隔径闻:长满芳草的小道,经过多年以后,我常常做着一个关于它的梦。隔着小径,远远听见幽鸟的啼叫。
倚栏吟未尽,红日又将曛:我靠着栏杆吟咏不已,太阳就要落山了。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白云山中时所作,描写山居生活情趣。前四句写山居景色,后四句写闲情逸致。首联写山居之景,颔联写山居之趣,颈联写山居之思,末联写日暮之愁。
“缥缈”一词,描绘出白云山房的虚无缥缈,给人以空灵之感。而“清池见宿云”,则将这种空灵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宿云”、“清池”等意象为线索,将山房的景象勾画出来。而“宿云”二字更是妙笔,它既点出了山房的所在,又暗示了山房的幽深静寂。同时,“宿云”二字又带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让人不禁对这处山房产生好奇之情,进而想要一探究竟。
诗人用“松声临石断,山影与泉分”来描绘山房周围的景象。这里的“石断”和“泉分”都是对山房周围环境的生动描绘。一方面,“石断”表现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仿佛随时都可能崩裂开来;另一方面,“泉分”则表现出了泉水的清澈透明,仿佛能够映照出周围的景色一样。这些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尽管诗人对这幅画面充满了喜爱之情,但他却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其中去。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芳草经年梦,幽禽隔径闻”,这两个句子便是他对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深刻写照。前者通过“芳草经年”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上草木繁茂、生机勃勃的赞美之情;而后者则通过“幽禽隔径闻”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生物之间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向往之情。
诗人以“倚栏吟未尽,红日又将曛”作为结尾,结束了整首诗的写作。这里的“倚栏吟未尽”既是对前面诗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而“红日又将曛”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感慨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