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释义:
本心就是本来的自己,而本心不是通过任何方法可以达到的。
如果有了方法,那么就会产生出本心以外的事物,这已经不是本来的自己了,因此本心也不是那产生出它的法。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释义:
本心就是本来的自己,而本心不是通过任何方法可以达到的。
如果有了方法,那么就会产生出本心以外的事物,这已经不是本来的自己了,因此本心也不是那产生出它的法。
这首诗是吉彬老二侄女绣普贤菩萨求赞的诗句。下面是逐句翻译: 吉彬老二侄女刺绣普贤菩萨,请求赞美。 吴门吉彬老,寿年可及百。 骨节清晰且瘦弱,行为举止有风度。 行走步伐快如风,谈笑间气度非凡。 穷尽世间所有方法,只信奉佛法为根本。 每遇善知识,言下便能洞悉生死奥秘。 家中有两个侄女,贞洁之姿迥异于常人。 从小不食荤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心修炼。 内心平静如水中起波澜,深深痛念十地结使。
【注释】 1. 茅屋紫霄下:紫霄是道教传说中的神山名。这里指神仙的住所。 2. 良田石镜边:石镜,传说中仙人的镜子或石像。 3. 随分过:随遇而安,勉强应付。 4. 不用买山钱:山,指山林、隐居之所。 5. 这般恶比丘:形容那些修行者不修德,只是口诵佛经。 6. 何人敢近傍:什么人敢靠近? 7. 恣焚三毒火:恣,放纵;三毒,佛教语,指贪、瞋、痴;火,比喻怒火。 8. 力起无根谤:无根,没有根据
【译文】 江边青山连绵不断,屋头松竹亲手栽种。 柴门天天紧闭没有人来,有时见到窗前云彩堆积。 【注释】 1. 青山:青山绿水; 2. 叠叠来:形容山峦重叠,层层叠叠; 3. 手亲栽:亲自栽种; 4. 柴门:用木条或竹子等编成的简陋门; 5. 时见:不时地看见; 6. 窗前云作堆:指云雾聚拢到窗前,形成一片云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凌行婆,莲道者。 凌: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凌霄”,即菩萨修行的场所。凌行婆是菩萨的一种别称,意指菩萨修行时所处的环境。 莲道者:莲花道人,意指在修行中以莲花为象征的菩萨。 一个患聋,一个患哑。 聋者善听,哑者能话:这两句话是对菩萨两种不同修行状态的描述。聋者是指没有听力的人,他们善于聆听;哑者则是指无法说话的人,但他们能够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的“聋者善听”和“哑者能话”是相互映照
注释 江上青山千万叠,水边茅屋两三间。——写诗人所居环境的宁静和恬淡。 朝来无限扁舟过,何似渠侬把钓竿。——抒发自己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作者通过绘画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景色:绿水青山,小桥流水,茅舍渔人……然而,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作者却只选择“茅舍”这一景致,并赋予其新意。 首联是说:江上万重青山,水边有两三间茅舍。这两句诗用笔简练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
【注释】 ①禅:佛教语。指悟性。 ②真:写真。 ③十一:诗的篇名,即《参禅人写真赞》。 ④“身心”三句:意为我的身体和心灵如一,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了。身外无物,即“四大皆空”。 ⑤上牢:用漆涂在木器上的工艺。此指漆桶。 ⑥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两为一两的四分之一。比喻极小的数量。 ⑦也、乎:语气词,无实意。 ⑧是则:如果。活埋:指活埋老僧。打杀:指打杀昙慧。 ⑨两重牢关:指两道关卡,喻指两重思想。
徐伯寿求赞 大海波涛阔,千峰气象雄。 当头俱坐断,直下展家风。 一喝分宾主,三玄辨正宗。 其馀都莫问,今古有盲聋。 注释: 大海波涛阔:形容大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千峰气象雄:形容山峰雄伟壮丽,气象万千。 当头俱坐断: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气势磅礴。 直下展家风:直指山势连绵起伏,如同家族的风范传承。 一喝分宾主:比喻声音洪亮有力,能够区分宾客与主人。 三玄辨正宗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诗歌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 首先看首句“波涛千尺冷飕飕”,写江水浩渺无边,寒气袭人,给人以凛冽之感。这句诗描绘出沧溟之水浩渺无际、浩瀚壮阔的景象,为后面对“谁向沧溟泛逆流”的疑问作答,也为下文“唯有渠侬谙水脉”、“卷舒出没任遨游”的抒情作铺垫。
【注释】 元:原本。禅人:僧人,即和尚。写真:指画像。请赞:请人题词。黄梅村:地名,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生来:从来。自笑百无能:自嘲一生无所作为。瓶:一作“钵”,都是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用具。缘住:随缘而住。孰谓:岂料。继祖灯:继承先人的事业。 【赏析】 《禅人写真图赞》十二首中,此为第十二首,诗中以禅宗和尚自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看法。
枯松树下,盘陀峰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枯松下,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意态潇洒,超然物外。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枯木相伴,山石为邻,仿佛置身仙境。 谓是应庵,无恁相状。 应庵是何模样?无人知晓。 谓非应庵,谁肯归向。 若是应庵,谁能归去? 若非应庵,谁肯归去? 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祖道是何人?让我来定夺。 盘陀上,枯木为伴,山石为邻。独坐大方,横按拄杖
注释: 去时冒着雨连夜赶路,回来时又带着水和泥。 我奇怪自己一生都没有坚定的意志,常常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主题。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冒雨连夜赶路、带水拖泥的情景,以及自怪一生无定力、被业风吹等感慨,展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俗风气的不满和对坚定意志的追求
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以及背后的佛教文化背景。 “跛脚云门言打杀”可能象征着修行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与勇猛,不畏艰难困苦。“达之居士示全身”则表示修行达到了一个圆满的境界,能够全身而退,不被任何外界因素所影响。 进一步分析,“当阳出格无多子”可能寓意着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能够顺利解决,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或是问题。最后一句“报佛深恩只两人”则强调了感恩的心态
释义: 如果你想要一个主意,那人人都会想,如果不想出一个主意,那么屎坑里的虫子都会嘲笑你。 注释: 1. 若作一句商量:如果想要一个主意;作,提出;商量,指想出办法。 2. 吃粥吃饭阿谁不会:谁都不会做;阿谁,代词,相当于“谁”。 3. 不作一句商量:没有人能提出一个主意。 4. 屎坑里虫子笑杀阇梨:在屎坑里生活的虫子都能嘲笑你,形容人无能、没有本事。阇梨,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和尚、僧侣等
【注释】偈颂六十首 其二十四: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五月五日端午节,好事当阳难掩塞。 五月端午,又称“端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归宗突出拄杖头,闲神野鬼俱消灭。 归宗,指回归本源,即归家。拄杖头,意为拄着拐杖回家。野鬼,指那些不务正业、游荡无赖的人。俱消灭,意为都消灭了。 俱消灭,砌下寒泉忽倒流,岭上白云不敢白。
【注释】偈颂:指佛教经文。偈,佛教的韵文诗篇。 颂,即诵。 正印,即正法。 衲(nà)僧藞苴(mì):即和尚。 藞(fù)苴:一种草。 有眼如盲,有口如哑。 有眼如盲,有口如哑,意谓和尚虽然有眼却看不见,有口却说不出话来。 更问如何,可知礼也。 更问如何,意谓即使再问,也可以知道这是在讲佛经。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用禅宗语,以“有眼”“有口”作比喻
苦苦,苦中苦,乐中苦,谁道黄金如粪土。 象骨老师曾辊毬,秘魔叉下捉老鼠。 注释:象骨老师曾经使用过类似球类的游戏,而秘魔叉则是一种用来捕捉老鼠的工具。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和工具使用方式,展现了他们的娱乐方式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