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注释】

偈二首 其二

一法有形该动植,百川湍激竞朝宗。

昭琴不鼓云天淡,想像毗耶老病翁。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

“一法有形”四句: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从“空”中生起,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佛性,故说一法即万法。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生物皆有“我”的观念,而“我”即是“有”,所以有“我”便有“相”,“有相”便有“动”、“静”。“动”、“静”皆是心的现象,所以说“有形”。佛教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曰“有形”。《涅槃经》云:“诸众生等,于无量劫,曾于如来所教,闻法出家,修行六度。如是众生,皆悉具足诸如来之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譬如水涨,随逐其类,若彼水涨,则诸流物,亦应俱长。”(《大乘起信论》)“百川”喻百千众生。佛教认为众生众多,各有各的心行差别,故说百川湍激。

“昭琴不鼓”三句:佛教以音声为缘起因缘之一。佛教认为音声能引发种种现象,故称音声为缘起。但佛教又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不是自性自有,故名幻化。《楞严经》云:“夫音者,非自然也。”又说:“诸法皆依圆觉妙明而有,圆觉妙明非自然而有。”故说昭琴虽奏乐而不鼓,表示音声只是缘起假合,并非真实存在。“想象”指想象佛的形象。佛教以“我”为虚幻不实,故说毗耶(古印度地名)之老病翁也是虚幻不实的。

此诗前两句写佛性与万象的关系,后两句写佛教关于声、色的唯识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