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溪上路,短棹腊中行。
雪霁寒郊阔,春回宿雾生。
柳摇冰线断,鹭起玉衣明。
未见晴梅发,先思杖屦轻。
【注释】
龙岫:山峰。
棹:船桨。
霁:天晴。
冰线:冰凌,比喻柳条。
鹭起玉衣明:鹭鸶飞起来,羽毛像玉衣一样发光。
杖屦(jǔ):竹制的拐杖。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诗人舟行途中所见景色的联想之中。首二句写舟行的景致:从龙山溪上溯行,一路短棹腊中行。龙山,即龙山矶,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长江中流,为古采石驿道所经。溪水,指江水。腊中,即腊月之中;腊,古代农历十二月。“短棹”,是说小船的船桨不长,便于划水。
三、四句描写沿途所见的景物:雪后天晴,郊野开阔,春天到来,宿雾消散。“阔”字形容雪霁之后天空的辽阔。“春回”二字点明了时令,而“宿雾生”又与“寒郊”相映衬,更显出旅途的艰辛和漫长。“宿雾”,即早晨的薄雾。“生”,出现。
五、六两句写沿途所见到的水边景色:岸边柳树的枝条被冰雪挂住,像冰凌一样垂下来。“冰线”,是指柳树的枝条因结冰而断裂下垂的样子。“鹭起玉衣明”,用玉衣比喻鹭鸶的羽毛,写出了鹭鸶飞起时的美丽姿态。“玉衣”,是古人对珍珠鸟羽的雅称。这两句写岸柳和鹭鸶,既衬托出天气的寒冷,也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最后两句写眼前所未见的景象,却已想到将来会见到的景象——只见梅花没有开放,就先想到了自己拄着拐杖轻快地行走的情景。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即以梅未开而己先思梅开为乐,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译文】
往龙山溪上路,短桨腊月中前行。
雪霁后郊野宽阔,春回时雾气消散。
岸边柳条因冰凌挂住而断裂,白鹭展翅飞翔如同穿云玉衣。
未见梅花开放,先想轻装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