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晋室扶倾覆,尽作西方社里人。
岂意一时希有事,翻令元亮两眉颦。
【注释】
①晋室:指东汉末年,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②元亮:指谢安,字安石,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③社里人:指佛教中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神。
④两眉颦(pín)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在《庐山十八贤赞》中说:“昔有高僧慧远,住于庐山之阳,结草庵而居,自谓‘山中何事?松竹菊梅;一去历城,水清无底。’其意以明志也。”这里提到的慧远就是庐山十八圣贤之首。《庐山十八贤赞》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全篇共八句,每句都是对“十八贤”的赞颂。本诗就是其中的第四句,意思是:这些贤人不能帮助晋室扶倾覆,却都成了西方社里的信徒。作者通过这首诗来慨叹这些圣贤们的命运和遭遇。
首句中的“不能”,表明诗人对这些贤人们无能为力,无法帮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次句中的“尽作”,则进一步说明他们被贬谪后,完全脱离了政治舞台。这两句是说,那些贤人们没有能力改变晋室的败局,最终只能成为佛门的信徒。
第三句中的“西”,指的是佛教盛行的西域地区,即今天的新疆一带。“社里人”,指的是佛教僧侣。这一句的意思是:想不到这些圣贤们当时没有遇到什么大事,反而被贬谪到了西域,变成了佛门弟子。这句中蕴含着深深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状况。
最后一句中的“翻令”,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元亮”,指谢安,字安石,晋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的才华并未得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谢安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十八贤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