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江南冰雪底,乃于毫末发春妍。
一枝无语淡相对,疑在竹桥烟雨边。
【注释】
墨梅:用墨写梅花。不向江南冰雪底,乃于毫末发春妍:梅花不向江南那样,在寒冷的冬季里开不出花朵来,而在笔尖上发出春天的气息。一枝无语淡相对,疑在竹桥烟雨边:梅花一枝默默地对着我,好像在怀疑它会不会在竹桥下的雨中出现。
赏析:
《墨梅》是北宋诗人林逋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梅花不惧严寒,独自绽放的傲骨,赞美了梅花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不向江南冰雪底,乃于毫末发春妍。
一枝无语淡相对,疑在竹桥烟雨边。
【注释】
墨梅:用墨写梅花。不向江南冰雪底,乃于毫末发春妍:梅花不向江南那样,在寒冷的冬季里开不出花朵来,而在笔尖上发出春天的气息。一枝无语淡相对,疑在竹桥烟雨边:梅花一枝默默地对着我,好像在怀疑它会不会在竹桥下的雨中出现。
赏析:
《墨梅》是北宋诗人林逋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梅花不惧严寒,独自绽放的傲骨,赞美了梅花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我们需要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下面是逐句的翻译: 1. 观察那些壮美的马匹,藏匿在伯时的家中: - 原诗:观壮舆所藏伯时马 - 译文:观看那些壮美的马匹,它们藏在伯时的家里。 2. 我的生平一直认为,只有追风的骏马才值得拥有: - 原诗:平生徒说追风足,厌见驽骀饱刍粟。 - 译文:我的生平一直认为,只有追风的骏马才值得拥有,但我讨厌看到那些只能载货却无法疾驰的劣马,它们只能吃到草料却无法奔跑
诗句“其六”出自释祖可的《句》,是宋代诗人释祖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每一句,并提供相关的文化注释: 1. “清霜群木落”:描述的是秋天到来时,树木上的积雪在清晨被霜冻融化,纷纷落下的情景。这里的“清霜”和“群木落”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 2. “尽见西山秋”:进一步描绘了随着霜降,原本覆盖在山上的白色雾气消散,露出了真实的秋色
乱山争夕阳 晚霞映照乱山间, 金辉洒落各峰峦。 群峰竞艳争辉煌, 共绘天幕彩云卷。 注释与赏析: - 乱山:形容山峦错杂而多的样子,此处描绘了一幅山峦众多、形态各异的画面。 - 争:表示争夺、竞争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山峦在夕阳下争相展现自己的美丽。 - 夕阳:夕阳是一天中即将落下的太阳,象征着日暮时分,也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衰落或结束。 - 晚霞:指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彩色云霞
诗句原文: 有时罗袜步微月,想见江妃相与娱。 翻译: 有时,我穿着轻盈的罗袜走在月光下,想象着看到那如江妃般的美女与我一同欢笑嬉戏。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祖可所作,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独自行走时,看到一位穿着罗袜的美女在月光下漫步的情景。这里的“微月”和“罗袜”都是描写夜晚的景物,而“想见江妃相与娱”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美丽女子的深深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
【注释】: 江北:指长江以北,这里指作者的家乡。江南:指长江以南,这里指作者在北方的京城长安。故人:老朋友。岸:岸边,这里特指江南和江北的分界线。 【赏析】: 这是一首写送别诗。诗人在长安送别了一位友人,友人从长安到南方,于是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故人江北江南岸”,是说这位友人来自江南,来到长安。 “故人”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送别的对象,又是全诗的感情焦点
【解析】 此诗首联,先写菖蒲根节之长,次句“九节”指菖蒲的茎干。“不改四时郁然”是说它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如何,总是那样茂盛葱郁。颔联,“明窗”,明亮的窗户;“棐几”,木制的矮几,用来摆设书籍、文玩等物。“浅叶瘦碧相鲜”意思是:它的叶子虽然淡绿色,但很纤细,而且颜色鲜艳。尾联,“深意”。诗人以菖蒲自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朝廷小人专权
【注释】 此身:自身。未是(wèi jì)寻真客:没有成为真正的求道者。惭愧:以自己不如对方自谦。观里人:指道士、修行者。 【赏析】 这首偈诗写诗人在山中偶遇道士的一段对话。诗的前两句,诗人说自己虽然想成仙学道,但还没能成为真正的求道者。第三句,说他惭愧,因为看见道士们已经修练成了神仙,而他却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第四句,说他们不是普通的道士,而是观里的道士。
【注释】 茅檐:茅草屋的屋檐。 欹:倾斜,倾倒的样子。 苔径:长满苔藓的小径。 邀春:邀请春天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和初春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写傍晚时分,茅草屋的屋檐倾斜下来,小径弯曲曲折,仿佛在向春天发出邀请。后两句则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小径两旁生长着青苔,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全诗意境优美,充满了自然之美
【注释】 书性:书写的性格。 伯时木石屏:指唐代李太白所绘的《木石论》画卷,相传是李白与贺知章、王之涣等饮酒赋诗时所作,故又称《酒中八仙图》。 其三:第三段。 摧却:毁坏。 峨嵋:峨眉山。 【赏析】 此诗为《书木石屏后》七绝组诗之三。全诗以“书”为中心,抒发了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前两句“胸中定自有此,笔端乃一见之”,诗人认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胸中有法,笔下有神,而这种境界
窗户之间,一榻篆烟碧,窗外是一片秋色。四山秋叶红,诗人的心情也如这秋天一样,充满了忧郁和思念。 注释:窗间(指窗子)一榻篆(篆刻的字体)烟碧,门外(指门)四山(指远处)秋叶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窗外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窗间之榻上的篆刻字体的烟雾与门外那片秋叶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美景引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我手开玉玺,内心希望有,才得到横烟冰雪般的梅花枝。枯木堂中安用许,正好可以写新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初冬时节看到梅花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首句“手开玉玺心希有”,以“玉玺”比喻自己的作品,表示自己的作品如同珍贵的宝物一样珍贵难得。第二句“乃得横烟冰雪枝”,以横烟冰雪的梅花枝比喻自己的作品,表示自己的作品如同美丽的梅花一般美丽动人。第三句“枯木堂中安用许”
注释:秦处士真是旧时的摩诘,写出了崔巍霜雪的姿态。 林壑卷帘相照映,坐令公子发幽思。 译文:秦处士真是旧时的摩诘,写出了崔巍霜雪的姿态。 林壑中的景致如同屏风一般,让公子产生了幽深的思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了秦处士的形象,他如同摩诘一样,画出了崔巍霜雪的松树。同时,他也如同屏风一般,将林壑中的景致映入其中。这种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秦处士的高超技艺,也让读者在欣赏他的画作的同时
杨梅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 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子深。 飞艇似闻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 诗成欲寄山中友,恐起头陀爱渴心。 译文: 五月的杨梅已经遍布整个树林,初次看时我以为它的价格和一颗宝石一样昂贵。 味道相当于黄河以北的葡萄那么甜,颜色比四川南部的荔枝更深。 仿佛可以听到它刚刚被作为贡品进入皇宫的消息,但登上餐桌却看不见过去人们吟唱赞美它的诗句。
【注释】 ①晋室:指东汉末年,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②元亮:指谢安,字安石,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③社里人:指佛教中供奉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神。 ④两眉颦(pín)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在《庐山十八贤赞》中说:“昔有高僧慧远,住于庐山之阳,结草庵而居,自谓‘山中何事?松竹菊梅;一去历城,水清无底。’其意以明志也。”这里提到的慧远就是庐山十八圣贤之首
绝句 琴到无弦听者希,古今唯有一钟期。 几回拟鼓阳春曲,月满虚堂下指迟。 注释 - 琴到无弦听者希:琴声虽已停摆,但仍被人们所期待和珍视。 - 古今唯有一钟期: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中,能像钟子期一样与音乐共鸣的人极为罕见。 - 几回拟鼓阳春曲:作者多次尝试模仿演奏《阳春白雪》,但始终无法完美再现其意境。 - 月满虚堂下指迟:当月亮高悬于空荡的大厅之中时,弹奏的动作显得迟缓而迟疑。 赏析
香林许惠南溪茶作诗促之 香林,地名或山名。南溪,指浙江南溪县。许惠,即许浑,晚唐诗人。茶,泛指茶叶。作诗促之,即催促他写一首关于南溪茶的诗。 译文: 请许浑在南方的香林用南溪茶来给我写一首诗,催促他快点完成。 注释: 香林(地名),许浑(晚唐诗人),南溪(地名),茶(植物),诗(文学形式),促(催促)。 赏析: 这是一首催促诗。作者在午窗等待许浑写诗,但许浑却迟迟不至。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