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挂春烟,簟铺秋水。
高枕横眠,鼻雷聒耳。
烁石流金总不知,何须殿阁薰风至。
又谁管九十日种粟烧畬,说什么十三番悟明自己。
灼然是个无惭愧,阎罗王倒退三千里。

【注释】

①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偶语。这里指佛家偈语。

②幕挂春烟:帐幔上挂着春天的烟雾。

③簟铺秋水:竹席铺在秋天的水面上。

④高枕横眠:高枕而卧,形容睡得十分舒服。

⑤鼻雷聒耳:打鼾声大到震耳欲聋的地步。

⑥烁石流金:形容天气炎热。烁,光明闪耀的样子;流,流动的样子。

⑦何须殿阁薰风至:何必需要殿堂中吹来的习习凉风呢?

⑧九十日种粟烧畬:种下九十九天的粟子,再烧山为田。

⑨十三番悟明自己:指修行者经过多次觉悟,才能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

⑩阎罗王倒退三千里:阎罗王,佛教称地狱之主。传说阎罗王有九十六个鬼卒,每走十里,鬼卒们就会后退十里。

【赏析】

此诗是作者《偈颂一百零二首》的第七十一首,写一位高僧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全诗语言简练、朴素自然,充分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的特点,也反映了诗人的禅趣。

第一句“幕挂春烟”,描写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帐篷里悬挂着春天的轻烟。这里的“春烟”不仅指春天的景色,还含有禅意,因为春字可以代表“空”,所以“春烟”也可以理解为“空”。

第二句“簟铺秋水”,描绘的是夏日的凉爽和清凉的感觉。“簟”,是一种用竹片编成,供人坐卧的竹席。“秋水”,则是指秋天的水。这里的“秋水”同样也含有禅意,因为在佛教中,“水”常常与“空”联系在一起。

第三句“高枕横眠”,表现了高僧的悠闲自在。他躺在床上,枕头垫得很高,可以随意翻身。这种生活状态,既舒适又自在。

第四句“鼻雷聒耳”,则是对高僧鼾声的描述。他的鼾声响度之大,仿佛雷鸣般震耳欲聋。这种声音,虽然让人难以忍受,但在这里却成为了一种象征。这里的“鼻雷”可以理解为“鼻息”,也就是打鼾的声音,而“聒耳”则表示声音之大。

第五句“烁石流金”是描写气候炎热的情景。这里的“烁石”指的是烈日下的石头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流金”则是说热气蒸腾如同金子一样流淌。这种炎热的天气,对于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但对于这位高僧来说,却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这种高温下,他可以更好地修行和领悟佛法。

第六句“总不知”,表达了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无知或漠视。这里的“总不知”可以理解为“全然不知”,也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本质或真相一无所知。这种态度,既可以看作是对世俗的冷漠,也可以看作是对真理的追求。

最后一句“何须殿阁薰风至”,则是对前一句的回应。这里的“殿阁”指的是古代建筑中的高级建筑,而“薰风至”则是指习习的清风拂面而来。这里的“何须”,可以理解为“哪里需要”,也可以理解为“不需要”。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一位高僧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和修行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禅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