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鸟毛,蛊毒水。
毒不伤人,何妨服饵。
只有这些儿,含毒喷人,深入骨髓。
三世诸佛畏之如兔见苍鹰,历代祖师远之如龙怖金翅。
唯有活衲僧,嗜之如鼎味,粉骨碎身犹未已。
贪他底,著他底。
佛也如何救得你。
我们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含义:
- 鸩鸟毛,蛊毒水。
- 鸩鸟的羽毛:比喻有毒的物质或人。
- 蛊毒的水:蛊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毒虫,其毒可以入药,此处比喻毒药。
- 毒不伤人,何妨服饵。
- 尽管毒药本身不伤害人,但有些人却喜欢用它。
- 只有这些儿,含毒喷人,深入骨髓。
- 只有少数人,他们把含毒的东西吞下或者喷到自己身上,毒素会深入他们的体内。
- 三世诸佛畏之如兔见苍鹰,历代祖师远之如龙怖金翅。
- 在佛教中,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佛陀,他们对于毒蛇(代表邪恶)都感到恐惧。
- 历代祖师是佛教中的修行者,他们远离毒蛇(邪恶)就如同避开危险和障碍一样。
- 唯有活衲僧,嗜之如鼎味,粉骨碎身犹未已。
- “活衲僧”指的是活着的和尚,他们对于佛法有着深厚的信仰和执着。
- 他们喜欢佛法如同喜欢吃美味的食物一样,即使身体受到伤害也毫不在意。
- 这种热爱佛法的程度甚至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 贪他底,著他底。
- 这是形容那些追求佛法的人,他们贪婪地追求佛法,就像贪吃美味食物的人一样。
- 佛也如何救得你。
- 佛教中的佛陀无法直接解救这些人,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痴迷之中。
我们结合这些诗句来赏析一下:
这首诗通过对“鸠鸟羽毛”、“蛊毒水”、“毒蛇”等象征性的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佛法的热爱和追求。诗中的“活衲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那些对于佛法有着深厚信仰和执着的人们。然而,对于那些过于痴迷于佛法的人来说,佛陀也无法直接解救他们。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和痴迷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