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里形骸梦里身,梦中身世莫追寻。
可怜一脉岩前水,流入人间古到今。
注释:我在空荡荡的世界中,我的身体是梦中的形态,不要追寻我的身世。
可怜一脉从山前流淌的溪水,一直流入人世间,从古到今。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溪水的流动,寓意着人生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不可追忆,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通过对溪水流向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悟。
空里形骸梦里身,梦中身世莫追寻。
可怜一脉岩前水,流入人间古到今。
注释:我在空荡荡的世界中,我的身体是梦中的形态,不要追寻我的身世。
可怜一脉从山前流淌的溪水,一直流入人世间,从古到今。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溪水的流动,寓意着人生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不可追忆,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通过对溪水流向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悟。
【注释】 ①龙门:这里指龙门石窟。常住图师:常住和尚,即出家和尚。真知事:真有见识的人。求赞:请求赞扬。②寥廓无状:空旷无边,不知形状。孰:谁、哪。③指南路:指引方向的路。④绝:断绝。⑤因缘去住:因缘,缘分;去,来;住,停留。⑥黄竹寒湫(jiāo):黄竹溪,位于龙门石窟附近的一个自然风景名胜区。⑦晓:天刚亮。昏:天暗下来。⑧“有”句:意谓有识见的和尚能识别真伪。⑨“求赞”二句
【注释】: 1. 画:指画像或壁画,这里指代诗人的肖像。 2. 识:认识。 3. 道:指道士,这里指代僧人。 4. 起云峰后路:形容山路曲折蜿蜒,云雾缭绕的山峰后面是一条山路。 5. 记得往来频:意思是你还记得我常常来山间游玩吗? 【赏析】: 这首诗是戴巨济写给他的老师张志和的一封信,表达他对老师的尊敬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自己与老师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首句“画出人皆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诗中描写了一位画家对自然美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以及他为追求这种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首句“小师崇戒求赞”,意思是这位画家非常崇敬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因此他不断地学习、钻研,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崇”指的是崇尚、敬仰,“戒”是戒律、规范,“求赞”是寻求赞美、肯定。整句诗表达了画家对于绘画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次句“似即疏,比仍失。”意思是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
【注释】 植杖:插在地上的拐杖。无着道人求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风》组诗中的一首,是作者对友人谢公的赠词。无着道人:指谢灵运。他曾任康乐令,故称谢公。谢公:《世说新语·文学》载:“谢玄与子敬(谢朗)同在东山居丧。服毕,中宿,谢玄未差,而子猷(谢万)已得信还。太傅夜唤谢玄、子猷共语。太傅问:‘今年何以不乐?’谢玄曰:‘去年伐柳树,误杀一虫。以今检之,今年不以为喜。’王曰:‘何意作此想也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诗中描述了吴公明(或称吴公)的生活经历和修行历程。 诗句释义: 1. 欲识坦然老,乃是龙门人。 - “坦然老”意味着心态平和、无拘无束。 - “龙门人”可能指的是吴公明来自龙门地区,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2. 声名落四方,坐卧今十春。 - “声名落四方”意味着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 - “坐卧今十春”表示他已经在修行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3. 会见移庵去,何妨邈形真。
【注释】 张公:指张僧繇。寿求赞:为张僧繇写的祝寿文。 首到东山:张僧繇的字是一张,因此人们称他“张公”。 晚亲龙岫:傍晚时分,张僧繇去游访龙井。 岁经寒暑:一年之中历经严寒酷暑。 涂毒长鸣:涂毒是一种毒蛇,长鸣,形容它叫个不停。 优昙:梵文音译,意为佛家所说的“无生”,也即没有生命的意思。 勿嗅:不要闻。 静对终日:静静地坐着,一整天都不离开。 弟子公寿:张僧繇是弟子,所以称为“公寿”。
【诗句释义】 道虽光明,形则山野。 道:佛教中的教义或道理;光明:明亮,通晓明白;形则山野:形容道的外在形态是朴实无华的。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道追求的真诚和朴素。 提折脚铛,住深兰若。 折脚铛:指古代的一种锅子,形状奇特,有足而无盖。这里比喻修行者的生活简朴、清苦。住深兰若:在深山里修行,过着隐逸的生活。这句诗描述了修行者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追求的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拙韵无取,陋容谁写。
冯济川教授求赞 天地无物我无物,隐显空云随出没。 此间谁是悟玄人,霹雳光中轰一咄(duò)。 注释: 天地之间没有事物,我也不存在; 隐显的虚空云彩随着出现和消失。 在这世间,谁是悟道的人? 在闪电雷鸣中,发出一声巨吼。 赏析: 这首诗是冯济川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表达了他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越世俗的束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他用“天地无物我无物”来表达他的超脱态度
顺知藏求赞 色里胶青不见形,影中所以邈吾真。 吾真定有非形碍,为对凡夫显幻尘。 尘既显,道弥新,不贵西来彼上人。 注释:顺知:顺应自然的道理。顺从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藏求:指隐藏起来,不显露自己。这里指隐逸山林。赞:赞美。 译文:顺应自然的道理去寻求赞美,就像那颜色里胶青的树,它的本体并不可见,但它的影子却能显现出自己的真实存在。我的真实本性并不是被形体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形体的障碍
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 1. 比类则疏,现形仍普 - 注释: 比喻比较时显得抽象,但实际形态普遍存在。 -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比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这种抽象的表达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比类”可以理解为比喻或类比,而“则疏”则表示这种比较虽然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常见。 2. 得在一瞬,照穷千古 - 注释: 事物的本质只在一瞬间显现,但其影响能延续至千古。
诗句解读 1 应缘不错 - 这句话可能意味着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或执着某种状态或结果。 2. 法法无差是正修 - 这里可能指通过修行达到对佛法的准确理解,不产生差错。 3. 见闻从此绝漂流 - 意指通过修行可以消除对外界的依赖和迷惑,达到心灵的平静与独立。 4. 穷心未到忘心处 - 表达的是当一个人深入内心的探索时,能够忘记外在的纷扰,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5. 一聚根尘安得休? -
注释: 妙体,佛教用语,指佛法妙理。无方具遍知,即无方具全。周沙界,即周遍世间。坐断毗卢,即住持、执掌毗卢遮那佛。大机,即大法器。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无边、无远弗届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首先,“寂体咸周”四句诗,通过描绘佛法的无尽和广大,表达了佛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观念。其次,“根尘应念周沙界”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法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和引导作用。最后,“坐断毗卢发大机”一句
迷逢达磨 迷途中遇见了禅宗大师达摩。 信步游梁魏,乘时别少林。 随意游览在梁朝和北魏之间,趁着时机离开了少林寺。 长安车马客,无限利名心。 长安城里的马车行人都是追逐名利的人。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迷逢达磨”,用“迷逢”二字点出送别之意,也表明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态度。第二句“信步游梁魏,乘时别少林”,是说友人随处可以游玩,不必拘泥于一处,而要抓住时机,离开这尘世纷扰的地方
梦幻空花祇自知,潜思二十九年非。 夕阳芳草曾行处,谁料红莲步步随。 注释: 梦幻空花仅自知,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绪无人能够理解。 潜思了整整九年,但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与是非却早已成为历史。 夕阳下芳草萋萋,我曾走过的地方,如今却已是另一番景象。 谁能料到,曾经的红莲如今也在我的身后紧随着我行走。 赏析: 此诗通过“梦幻”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与太平四面夜坐 城中应接同摩诘,云外无心似老卢。 月白风清深夜坐,出家全不费工夫。 注释:我与太平四面夜晚一起坐着,城中的繁华热闹如同摩诘(杜甫)一样,而我在云海外闲适自得,没有半点心绪。夜晚月光皎洁,微风轻拂,我在静坐中悠然自得,出家修行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工夫。 译文:我与太平四面夜晚一起坐着,城中的繁华热闹如同摩诘一样,而我在云海外闲适自得,没有半点心绪。夜晚月光皎洁,微风轻拂
释义: 诗句纵横那畔彰,五千馀卷总含藏。 如何不觅根头意,空看枝边木叶黄。 注释: 1. “示看经僧”:给看经的僧人展示或解释。 2. “句义纵横”:指诗意曲折复杂;“那畔”:指旁边。 3. “五千馀卷”:指《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楞严经》),共有五千余卷。“含藏”:蕴藏、包含。 4. “如何”:疑问词。 5. “根头意”:即禅宗所说的“本心”。 6. “枝边木叶”:比喻禅宗所讲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