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咀毒药,形声之逆。
眼耳若通,本人何适。
根问本人何所适,涂割等平忘顺逆。
有为虽伪性常真,法法无依称善吉。

【注释】

  1. 咒咀:咒咀,指用口舌诅咒。2. 形声之逆:形容语言、行为不合乎常理,违背道理,与佛法相违。3. 眼耳若通:眼睛和耳朵能够互相交流,即能看能听。4. 本人何适:自己身在何处?5. 根问:指从根源上探查问题。6. 涂割等平:涂抹切割,使一切平等。7. 为:做,行。8. 伪性:虚假的本质。9. 法法无依:佛法没有根据。10. 称:称呼,称誉。11. 善吉:善良吉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其诗风清逸超然,多有禅意。此诗通过描述修行之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困扰,表达了禅宗对于清净内心、超越世俗的修行理念。全诗以“因法眼颂”为题,旨在阐述佛教中“因地定果”的思想,强调修行者应注重内心修炼,以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目的。
    首句“咒咀毒药,形声之逆”描绘出修行者面对外界诱惑时的态度。他们深知世间万物皆为虚幻,如同毒药一般有害无益,因此不会轻易被其所迷惑。同时,修行者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佛法,是否真正符合“形声之逆”。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有助于修行者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坚定。
    第二句“眼耳若通,本人何适”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心修为。他们能够洞察世间一切虚妄现象,不被外物所动;同时,也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和追求。这种内外合一的境界,使得修行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从容。
    第三句“根问本人何所适,涂割等平忘顺逆”则揭示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佛法并非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应用。修行者不会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教法或戒律,而是会根据当下的情况灵活运用佛法中的教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样的态度使得修行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第四句“有为虽伪性常真,法法无依称善吉”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他们认为虽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修行者不会过分执着于某个事物或概念,也不会将佛法视为唯一的权威或标准。相反,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的修行和成长,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描绘修行者的修行过程及其对佛法的理解与应用,展现了他们对于生命、宇宙以及自身修行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这些思考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