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拂遭呵耳便聋,衲僧奚若验宗风。
金刚脑后抽生铁,华岳三峰倒卓空。
挂拂遭呵耳便聋,衲僧奚若验宗风。“金刚脑后抽生铁”和“华岳三峰倒卓空”是这首诗的关键词,它们分别象征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和高远的理想。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诗句释义
- 挂拂遭呵耳便聋:指和尚被斥责时,耳朵听不见,形容环境过于严苛,无法接受批评。
- 衲僧奚若验宗风:指和尚(或僧侣)是否能够验证佛教的宗旨。”衲僧”是对出家人的称呼,”奚若”即能否、是否,”验宗风”即验证佛家宗旨。
- 金刚脑后抽生铁:用金刚钻在大脑之后抽出生铁,比喻修行至高深境界。
- 华岳三峰倒卓空:华山有三座山峰,传说中每座山峰都是一块巨大的金属铸造而成,当它们倒下时,会露出下面的空虚之处,这里比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译文注释
- “挂拂遭呵耳便聋”:“挂拂”指的是和尚的袈裟,“遭呵耳便聋”表示和尚因言语不合而被斥责,导致耳聋。
- “金刚脑后抽生铁”:比喻修行者达到非常高深的境界,如金刚般坚硬不可摧毁。
- “华岳三峰倒卓空”:华岳有三座山峰,每座山峰都像金属铸就,当它们倒下时,露出了下面的空洞,这里比喻理想的高远与现实的落差。
- 赏析
- 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和理想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者坚持真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扬。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差距,以及对这种差距的感慨。
- 艺术手法:通过对比、象征和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僧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崇高精神,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颂古六十二首·其十》不仅是一首赞美佛教修行者的诗歌,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