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五日召公归,海市奇观与愿违。
已蛰鱼龙能再起,人间异事古来稀。
【注释】
文登:指山东省文登县,苏轼的故乡。召公:指周初召公奭。海市:传说中的海上幻景。已蛰:蛰居的鱼龙。异事:奇异的事情,这里指文登五日观的神奇现象。稀:稀少。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文登五日观观赏海市蜃楼奇观后所作的挽词。诗中用“文登五日观”这个典故来写苏轼与友人游观海市奇观的经过,并借以抒写自己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等哲理性的认识。全诗写得含蓄蕴藉、意蕴无穷。
文登五日召公归,海市奇观与愿违。
已蛰鱼龙能再起,人间异事古来稀。
【注释】
文登:指山东省文登县,苏轼的故乡。召公:指周初召公奭。海市:传说中的海上幻景。已蛰:蛰居的鱼龙。异事:奇异的事情,这里指文登五日观的神奇现象。稀:稀少。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文登五日观观赏海市蜃楼奇观后所作的挽词。诗中用“文登五日观”这个典故来写苏轼与友人游观海市奇观的经过,并借以抒写自己对生死无常、人生短暂等哲理性的认识。全诗写得含蓄蕴藉、意蕴无穷。
诗句释义与分析 赏析黄鹤山顶云与白龙潭上雨之诗 1. 诗句原文 但看黄鹤山顶云,化作白龙潭上雨。 2. 注释与解释 - 黄鹤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 黄鹤山顶:即黄鹤山上的龙池,是黄鹤山的一部分。 - 云化作白龙潭上雨:传说在黄鹤山顶的云朵会化作白龙潭上的雨滴。 3. 诗歌背景 - 黄鹤山因其形似张翼左右,如母顾子,亦名母顾山。 4. 赏析 -
次韵闻复湖上秋日六言 其七 江城秋至几日,风物斗觉凄凉。 邻女机丝何有,夜闻促织悲伤。 注释: - 江城:指作者所在的城市,秋天到来已有几天了。 - 风物:自然景物。 - 斗:非常,极其。 - 凄凉:冷落、萧条的感觉。 - 何有:没有。 - 夜闻促织:晚上听到蟋蟀的叫声。促织即蟋蟀,古人常用以表达哀愁之情。 - 悲伤:感到悲伤。 赏析: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本题要求赏析诗句,注意要结合全诗的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作答,分析其表达效果。“柱础争流馀润”意思是:石柱下的流水争着向屋檐下滴落。“定有盲风怪雨”,意思是:一定会有狂风暴雨。“晓来已听鼍龙”意思是:拂晓时分,我听到了鼍龙的鸣叫。“油云忽改山容”意思是:浓密的云层突然改变了山的颜色。“盲风怪雨”是借喻,形容夏夜的风雨来得迅猛猛烈。“鼍龙”指的是雷
注释:在禅理修行后,偶尔登上绝顶的山峰,坐在石头上聊以解闷。 眼界漫然分界线,谁知大道无边无际。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领悟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登高望远,领悟到了人生的大道理。 首句“禅馀偶登绝巘”,描绘了诗人在禅理修行后,偶尔登上绝顶的山峰。这里的“禅”指的是佛教的禅宗,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而“余”则表示剩余、闲暇的状态。诗人在完成一定的修行之后,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注释】 处士:隐居不仕的人。陈迹:旧迹,遗迹。断碑:残损的石碑。 婉约:柔美含蓄。秀句:优美的诗句。骚人:指屈原,战国时楚国诗人,以作《离骚》著称于世。万古:永远。传香:流传久远。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闻复湖上秋日景色的描写和赞美。 首联“处士尚余陈迹,断碑横卧林塘”,写景抒情,先点明地点和环境。“尚余陈迹”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事情,留下了一些痕迹。“断碑横卧”则说明这些陈迹已不复存在了
译文: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背绳追曲周容。 嗟叹你时来势利小人,故能嘲笑嘲弄龟龙。 注释: 次韵:这是一首七言诗的次句,与原诗的首句相呼应,即用原诗的句子进行押韵。 闻复湖上秋日六言:这是一首六言诗,每句六个字,共三联。 其一云:“人物年来衰谢,背绳追曲周容。”意思是说,人们年老体衰,背离了正直的原则,追求世俗的享乐。 其二云:“嗟尔得时蝘蜓,故能嘲哂龟龙。”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得到富贵的机会
【注释】 次韵闻复湖上秋日六言 其九: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所作。首句“凉月娟娟清媚”,用“凉月”喻人,以美人比月亮,既写出了月色之美,又写出了人的娇媚。次句“舒光巧入帘栊”,写月光从帘栊间透进来,照在屋内的壁上和窗棂上,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三句“万籁声同比竹”,万籁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风、鸟叫声等。第四句“细窥一一空中”,细看这些声音在空气中的分布和传播情况,如同观察竹枝上的蝉鸣一样清晰可见
【注释】狙公:指猎人。巧黠:聪明机智。迷暮四朝三:意谓狡猾的猎手在傍晚时,用箭射向四个方向。老我身如枯木:比喻人到了老年像枯木一样。兀然不动:像岩石一样屹立不动。幽岩:山中幽暗的山洞。 诗的赏析:此诗为七绝,写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感受和心情。首句“可怪狙公巧黠”,是说秋天里那些狡猾的猎人(狙公)在傍晚时分,把箭射在四个不同的方向。诗人用“可怪”二字,既形容了猎人的狡诈,又表现了自己的惊讶之情
【注释】陇头:古称山名,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是秦、晋分界的地方。陇首,即指此处。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幅清丽的月夜图景。前两句写天边云彩,后两句写水中波光。诗人以“约”、“催”二字,把风和角都拟人化了。这两句是写明月初上时,云彩被风吹动,从陇头向西北方向移动,而那高挂天空中的月亮也仿佛在催促云层快些归去。第三句写明月在湖面上映出明亮的光来。第四句写月光照射在湖面上,使湖水波光粼粼。
注释:浩瀚的霜气刮动天地,温泉和火井都没有了生气。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浩瀚”是形容霜风之大,“刮”字写出了其强劲有力之势,“天地”两词写出了其范围之广,“无生意”三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其气势之盛,将自然景观描写得生动传神。后两句抒情,诗人面对如此景象不禁感叹:温泉和火井都没有了生气。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忧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与注释相关的诗句,并结合注释进行分析。 “大河当日决澶渊,横被东徐正渺漫”意思是:大河当年澶州之战时决堤,如今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澶渊”即澶州,是北宋的边境重镇。“澶渊”指宋辽两国之间的边界。 “城上结庐亲指顾,敢将忠义折狂澜”意思是:在城头上筑造房屋来观察敌情,我怎敢把忠诚和道义置于危险之中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屦,直将和气接儿童。 注释:戴着高高的官帽,系着整齐的黑色官带,站着侃侃而谈。令人敬畏地使众人震惊,是士大夫的风度。却把葛巾(即葛巾)戴在头上,拿着手杖穿着鞋子。直接用温和之气与小孩子交往。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他的好友黄庭坚所写的挽词中的第十首。此词通过写黄庭坚一生的为人,表现了作者对其深厚的感情。全词以议论为主,但议论中又不乏形象的描摹
【注】德政:指宽政厚德。主意:指施政的方针、政策。奋髯:捋胡须,表示愤慨的样子。奸:奸佞。傥(tǎng):倘若。谈笑:指谈笑风生。风流:指风度。 译文:宽厚的德政从来是出自高官的心意,他发怒时,决不会容留邪恶奸佞的人。如果他能逢事谈笑自如,那么他的风度一定不会差于谢安。 赏析:苏轼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对司马光大加赞誉:“君实(司马光字)为国持大体,正色直前,不附权贵,以道德自任,虽燕公
【注释】 西湖:指杭州西湖。葑(fén):湖边的淤泥,这里泛指湖面。漪涟:水波。碧玉:形容湖水的颜色。白傅:白居易,字乐天。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李公麟的挽词。诗中写李公麟在杭州任通判时,治理西湖有功,被调离后,西湖又变坏,他为此感到遗憾和惋惜。全诗用白傅比喻李公麟,既赞美其功绩,也表达对其离去的惋惜之情
【注释】 临淮:今属安徽。大士:指张果老(张果,唐道士,号通玄先生)。“大士”即道家所奉的神仙。应物:顺应事物。施:施展。亲护:亲自护送、守护。渡:渡过。知:知道。盛德:盛大的德行。衰:衰退。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张君宝所写的挽词。张君宝是北宋末年著名的道教方士,他与苏轼有很深的交情。苏轼曾写过一首《题李公麟水墨山水》诗:“天工与我何参差,张颠数笔山人痴。我书意造本无法,秦赵以来未有益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画图虽不上凌烟,道德芬芳满世间。 辽鹤已归东海去,列仙风骨若为攀。 注释: - 凌烟:指唐太宗李世民所建,用以画像赞颂功臣的凌烟阁,此处代指功臣画像或荣耀之事。 - 辽鹤:指来自辽国的仙鹤,象征高洁和自由。 - 列仙:指的是古代的仙人,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高尚品格。 - 风骨:形容人的气概和品格。 - 若为:如何,怎样。 - 赏析: - 这首诗是宋朝释道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