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从来主意宽,奋髯时怒岂容奸。
傥逢大事能谈笑,未必风流劣谢安。

【注】德政:指宽政厚德。主意:指施政的方针、政策。奋髯:捋胡须,表示愤慨的样子。奸:奸佞。傥(tǎng):倘若。谈笑:指谈笑风生。风流:指风度。

译文:宽厚的德政从来是出自高官的心意,他发怒时,决不会容留邪恶奸佞的人。如果他能逢事谈笑自如,那么他的风度一定不会差于谢安。

赏析:苏轼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对司马光大加赞誉:“君实(司马光字)为国持大体,正色直前,不附权贵,以道德自任,虽燕公、鲁公何以加此。”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勤勉工作,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新政”来巩固封建统治,被保守派称为“新党”,与旧派相抗衡。司马光为人正直,敢于坚持原则,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遭到打击。宋英宗死后,年幼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信奸臣蔡京的谗言将太皇太后废去,改由年幼的皇帝自己执政。司马光被贬为端州团练副使,不久又被贬至均州安置。司马光在贬所仍不忘政事,继续从事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著述,并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病逝于均州,终年67岁。

这首挽诗是苏轼对司马光一生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品德的颂赞。首句写司马光宽仁的政治主张。司马光主张“以道义为本,不以富贵为荣”,认为“天下有定则治”,“人无异心则同心”。他认为,治国要宽政厚德,不能偏激。次句写司马光遇事能够镇静沉着。司马光为人刚直,从不阿谀奉承,也不屑与奸邪之徒同流合污。他在朝中多次直言劝谏,甚至不惜触犯皇上。他常说:“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员好太守。”有一次,他对朋友说:“如果朝廷重用我为地方官,我一定会像古之良相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正廉洁,不贪财物,不搞阴谋诡计。”司马光的这种态度,使他在当时的许多官员面前都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司马光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在心,反而更加坚决地支持改革。当宋仁宗去世后,神宗继位,开始实施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时,司马光立即上书反对,认为新法“非所以利民也,非所以长久也。”司马光还多次上书皇帝,要求停止新法推行,以稳定社会秩序。第三句写司马光的风度与风采。司马光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待人宽厚慈爱,善于团结同志。他经常说:“一个人只要对人对事真诚老实,别人就会对他尊敬信任。”司马光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人们称赞他是“真宰相”、“大手笔”、“名臣”。他的人格和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最后一句是对司马光的评价。司马光在政治思想上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强调人民的力量,认为“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他还说:“天下之治乱,在予一人耳。”他希望统治者能听取忠臣的意见,采纳贤者的主张,以实现“太平治世”。司马光的这种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